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
2、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教学程序:(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3、160;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4、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 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学生经过观察、
5、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
6、够 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
7、#160;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8、平方分米、平方米) 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三)、实践运用。
9、 (1) p74页做一做第1题。 (2) p76页第2题。说一说测量邮票、课桌面、黑板和操场的面积,分别选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 (3) 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4) 小资料:(有关绿色环保部分设计) 有关美国首都和我国首都北京的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加拿大人均森林面积和中国人均森林面积的资料。 广
10、州市十年前人均绿化面积资料,和广州市十年后人均绿化资料。 说一说,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我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在估、测、说中进一步巩固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认识,并结合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爱国和环保教育,从而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亲亲大自然雒城一小:陈永红教学目标:1、 受大自然的美是多样的,一年四季无处不在。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感受、发现大自然的美,。3、 懂得热爱大自然,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教学重点:让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
11、教学难点;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准备:设计校园附近的几个景点供学生观赏。教学过程:1、 体验大自然出现大自然三字,认读大自然三字。大自然是指什么?大自然里有些什么景物?播放大自然画面,欣赏大自然的大容量,在美景。人生活在什么地方?(体会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给人们提供了生活的环境和必需的物质财富。)2、 进入课文亲亲大自然(1)照片欣赏在照片中看到了什么?按顺序说出照片上地一些美丽景物(蓝天、白云、群山、草地、牛马、鲜花)你还能想象出哪些景物吗?说说照片上拍得是什么时候的季节?你认为大自然什么时候最美丽?找一找大自然在一年四季中的美景。(大自然的每一个地方都很美丽,大自然的一年
12、四季都很美丽)(2)看图走进大自然:小朋友在大自然里做什么?抱抱大树,看看小鸟,和小鸟说说话,捧捧小河的水(3)你能用什么方法亲亲大自然?(为它捡去一些垃圾,保护小鸟,爱护小树,躺在大地上闻一闻大地的气息,听听大地的呼唤,看看小河的水,河中的鱼,)(4)你会用什么方法去热爱大自然?3、 进入大自然在河流边的草地上,田野里,感受大自然的美景,找一找人为破坏的环境。4、 讨论;小结你感受到大自然美在哪里?我们为大自然做点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请善待人类的朋友雒城一小:吴玉鸿学习目标:、知道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还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园。、认识大量捕杀动物,破坏环境的危害性,了解善待人类朋友的重
13、要性,迫切性。、能成为一个小小的环保宣传员。教学过程:1、聊一聊小朋友们,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除了住着我们人类,还住着谁?你知道的有哪些?这些动物朋友和植物朋友,对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如果你说的这些朋友,在这个世界上都消失了,那该会是怎么样?那么,你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动物和植物朋友呢?2、议一议1、我们是这样在对待我们的朋友们,可是,有些人却不是这样。看一看图片,说一说,他们都在干什么?在平时的生活中,你看到过此类现象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这些图片中的小动物,对我们生活的世界都有什么作用?2如果长此以往,会怎么样呢?出示一组材料,物种的减少甚至灭绝,都是人类所为。看了材料,你想到了什么?我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社区团购市场用户留存与社区团购平台用户增长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TEE在工业设备智能故障诊断与修复的应用案例
-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中学、姜堰中学2026届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一中化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质量跟踪监视试题含答案
- 广东大埔华侨二中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安徽省亳州市第十八中学化学高二上期中联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注册会计师(CPA)考试 会计科目押题冲刺试卷及解析
- 新中国人口政策的变迁
- 河南省安阳市林州一中2026届高三化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漠河县一中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末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DB65-T 4773-2024 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技术指南
- 成人体外膜氧合辅助期间感染防控专家共识2024版
- 2024年河北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益性岗位招聘100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专题训练)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优化方案语文必修上册
- 云南省大中型水电站情况表
- 旅游景区规划设计方案
- 高中历史知识竞赛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课件
- DL-T 5117-2021水下不分散混凝土试验规程-PDF解密
- 铁路专用线设计规范(试行)(TB 10638-2019)
- 国家药政法规培训
- 深圳航空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