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210724117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4.0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5-03
上传人:青****6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白**(实名认证)
河南
IP属地:河南
30
积分
- 关 键 词:
-
高中生物
浙教版
必修
习题
- 资源描述:
-
高中生物浙教版必修1习题,高中生物,浙教版,必修,习题
- 内容简介:
-
1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下列关于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氧呼吸有关的酶主要分布在线粒体的外膜、内膜和基质中B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C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嵴上D能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解析:选C。在细胞溶胶中存在着与需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有关的酶,A项错误;葡萄糖必须经过糖酵解阶段形成丙酮酸后才能进入线粒体,需氧呼吸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是将丙酮酸分解成CO2,B项错误;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在其质膜上完成需氧呼吸的全过程,D项错误。2.西湖龙井举世闻名,在茶树需氧呼吸过程中,氧的作用是()A在电子传递链的末端与氢结合生成水B与葡萄糖中的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C参与酶的催化作用D氧化葡萄糖形成丙酮酸解析:选A。在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高能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传递到末端,O2被NADH还原生成H2O,这是需氧呼吸的最后一站。3在需氧呼吸过程中合成ATP最多的阶段是()A葡萄糖转变为丙酮酸 B柠檬酸循环 C电子传递链 D产生二氧化碳解析:选C。在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即电子传递链阶段,O2与NADH结合生成大量的水和ATP,这是整个需氧呼吸中产生ATP最多的阶段。4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需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的转移途径是()A葡萄糖丙酮酸水B葡萄糖丙酮酸氧C葡萄糖氧水D葡萄糖丙酮酸CO2解析:选D。需氧呼吸第一阶段中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和H,18O存在于丙酮酸中,第二阶段丙酮酸与水反应生成CO2和H,18O又转移到CO2中。在第三阶段,是来自外界的O2跟H结合生成H2O。5下图表示细胞呼吸过程中葡萄糖分解的两个途径。酶1、酶2和酶3依次分别存在于()A线粒体、线粒体和细胞溶胶 B线粒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C细胞溶胶、线粒体和细胞溶胶D细胞溶胶、细胞溶胶和线粒体解析:选C。需(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糖酵解),葡萄糖在细胞溶胶中转变成丙酮酸,若有O2存在,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完成需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若无O2,丙酮酸留在细胞溶胶中完成厌氧呼吸第二阶段。6(2012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期中考试)Donal Parsons最先建立了分离线粒体外膜、内膜和其他组分的方法。Donal Parsons首先将线粒体放在低渗溶液中吸水涨破外膜,然后使用去垢剂破坏线粒体内膜,释放基质,再通过离心将各个组分分开。(1)在生物体内,线粒体合成的ATP可以用于以下哪些生命活动()A蛋白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 B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 C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D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2)研究发现线粒体的内膜和外膜与细胞膜结构类似,都是由_构成基本的支架,_分子覆盖、镶嵌或贯穿其中。 (3)将等量葡萄糖溶液分别加入各组分中并不断搅拌,能够使葡萄糖分解的是_;将等量丙酮酸溶液分别加入各组分中并不断搅拌,能够使丙酮酸分解的是_。A线粒体外膜B线粒体内膜 C线粒体基质 D都不能解析:(1)线粒体产生的ATP供给发生在细胞内的吸能反应,蛋白质的消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外、消化道内,不会消耗ATP,A项错误;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转运,消耗ATP,B项正确;胰岛素合成与分泌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吸能反应,要消耗ATP,C项正确;O2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扩散,不需要消耗ATP,D项错误。(2)线粒体的两层膜结构与细胞膜结构类似,其基本支架都是脂双层,脂双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如与需氧呼吸有关的酶等。(3)将葡萄糖分解的过程属于糖酵解,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丙酮酸分解的阶段属于柠檬酸循环,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和嵴。答案:(1)BC (2)脂双层 蛋白质 (3)D C1有三个盛放葡萄糖液的密封玻璃瓶,已知一瓶混有酵母菌,一瓶混有乳酸菌,一瓶只有葡萄糖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有气泡的瓶子肯定混有酵母菌 B发热的瓶子肯定混有乳酸菌C只盛放葡萄糖液的瓶子能量值会增加 D混有乳酸菌的瓶子物质种类会减少解析:选A。前两个瓶子都会发生厌氧呼吸(即微生物发酵),葡萄糖被分解的过程属于放能反应,故瓶子会发热,葡萄糖分解为许多中间代谢产物,瓶子内的物质种类会增多,物质所含能量值减少,且酵母菌发酵会产生气体CO2。第三个瓶子内只有葡萄糖,不会发生化学反应,能量值不变。2下列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厌氧呼吸的最终产物是丙酮酸B需氧呼吸产生的NADH在线粒体内膜上与氧结合生成水C厌氧呼吸不需要O2的参与,该过程最终有NADH的积累D油脂的分解产物会直接进入柠檬酸循环解析:选B。厌氧呼吸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不彻底,其最终产物是乳酸或酒精和CO2,A项错误;厌氧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产生的NADH被用来还原丙酮酸或乙醛,并没有NADH的积累,C项错误;油脂的分解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前者进入糖酵解被分解,后者被继续分解后进入柠檬酸循环,D项错误。3.(2011高考山东卷)某小组在室温下进行了酵母菌无氧呼吸的探究实验(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滴管中冒出气泡是反应产生CO2的结果B试管中加水的主要目的是制造无氧环境C若试管中的水换成冷水,产生气泡速率下降D被分解的葡萄糖中的能量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解析:选D。酒精发酵过程中,被分解的葡萄糖中化学能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转移至ATP,其余的存留在酒精中。4关于细胞呼吸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子风干脱水后呼吸强度增强B土壤淹水可导致根系发生厌氧呼吸C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大量繁殖D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需氧呼吸逐渐减弱解析:选B。种子内自由水减少,细胞呼吸强度会减弱,A项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需氧呼吸会大量繁殖,在缺氧条件下能进行厌氧呼吸即进行酒精发酵,但不会繁殖,C项错误;种子萌发过程主要靠需氧呼吸供能,强度会越来越强,D项错误。5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和或过程和B真核细胞的细胞溶胶中能进行过程和C动物细胞内,过程比过程释放的能量多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产生NADH,过程消耗NADH 解析:选B。据图可知,是需(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即糖酵解,是需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是生成乳酸的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此时,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是生成酒精和CO2的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大多数的植物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会进行生成酒精和CO2的厌氧呼吸,少数植物细胞(如马铃薯的块茎细胞等)在缺氧条件下会进行生成乳酸的厌氧呼吸。6(2011高考上海卷)下列细胞中,其呼吸过程会产生乙醇的是()A缺氧条件下的马铃薯块茎细胞B剧烈运动时的人骨骼肌细胞C酸奶生产中的乳酸菌 D受涝的植物根细胞解析:选D。A、B、C项中的细胞在缺氧条件下会产生乳酸。7蛔虫是严格厌氧生活的生物,其细胞结构特点与蓝细菌相同的是()A都有核糖体和细胞壁 B都有细胞核和染色体C都没有线粒体 D都没有细胞核解析:选C。蓝细菌是原核生物,虽然没有线粒体但仍能进行需氧呼吸;蛔虫是真核细胞,线粒体退化,只能进行厌氧呼吸。8向正在进行需氧呼吸的细胞悬液中分别加入a、b、c、d四种抑制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若a能抑制丙酮酸分解,则酒精的含量增加 B若b能抑制葡萄糖分解,则丙酮酸含量增加C若c能抑制NADH生成水,则O2的消耗量减少 D若d能抑制ATP形成,则ADP的含量减少解析:选C。酒精是丙酮酸分解的产物,a抑制丙酮酸分解,若在无氧条件下,酒精的含量会减少,A项错误;b抑制葡萄糖分解,使丙酮酸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因为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B项错误;c抑制NADH氧化成水也就是NADH与O2这个反应被抑制,所以O2的消耗减少,C项正确; d抑制ATP的形成,使ADP的消耗不是增加,而是减少,因为ATP的形成要消耗ADP ,D项错误。 9(2012嘉兴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氢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代谢转移的过程,分析合理的是()A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中,水中的H只来自于NH2B在缺氧的情况下,过程中不会发生脱氢反应C在氧气充足的情况下,过程发生于线粒体中DM物质应该是丙酮酸,过程不会发生在线粒体中解析:选D。是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多肽的过程,H2O中的2个H一个来自NH2,一个来自COOH,A错误;是糖酵解过程,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无论有氧还是缺氧条件下,N(葡萄糖)都会脱氢形成M(丙酮酸),B、C项均错误;是需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是厌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的场所是细胞溶胶,D项正确。10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存,为了探究酵母菌的细胞呼吸类型,某同学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下图安装好。以下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是为了检验空气中是否有CO2B两个装置均需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实验C甲、乙两组中澄清的石灰水都变浑浊,乙组浑浊程度更大D乙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解析:选D。甲组是验证酵母菌需氧呼吸的产物CO2,乙组是验证酵母菌厌氧呼吸的产物CO2。甲组瓶中加入NaOH溶液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CO2,以排除对实验结果的影响,A项错误;细胞呼吸与光照没有关系,光照和黑暗下实验结果是一样的,B项错误;在葡萄糖的量一定的情况下,需氧呼吸分解底物更彻底,释放的CO2更多,甲组石灰水浑浊程度更大,C项错误;“乙组B瓶应封口放置一段时间”是为了让其中的酵母菌消耗尽瓶内的O2,以排除需氧呼吸产生的CO2对实验结果的影响,D项正确。11某同学画了一个人体内的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请指出图中产生ATP的途径及一处错误的地方分别是()A、人体内无过程 B、人体内无过程C、人体内无过程 D、人体内无过程解析:选D。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人体细胞在暂时缺氧条件下可以进行生成乳酸的厌氧呼吸。121861年巴斯德发现,利用酵母菌酿酒的时候,如果发酵容器内存在氧气,会导致酒精产生停止,这就是所谓的巴斯德效应。直接决定“巴斯德效应”发生与否的反应及其场所是()A酒精O2丙酮酸 细胞溶胶 B丙酮酸O2CO2 线粒体基质CHO2H2O 线粒体内膜 DH2OO2H类囊体膜解析:选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会进行需氧呼吸,而O2参与的是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的最末端与NADH结合生成水。13(2012宁波高二检测)下图表示某种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不同的氧浓度下O2吸收量和CO2生成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1)图中曲线QR区段CO2生成量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_。(2)_点的生物学含义是厌氧呼吸消失点,由纵轴、CO2生成量和O2吸收量共同围成的面积所代表的生物学含义是_。(3)在原图中绘出厌氧呼吸产生的CO2随氧气浓度变化而变化的曲线。(4)若图中的AB段与BC段的距离等长,说明此时需氧呼吸释放的CO2与厌氧呼吸释放的CO2相比_(填“一样多”或“更多”或“更少”),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量是厌氧呼吸的_倍。(5)在长途运输新鲜蔬菜时,常常向塑料袋中充入氮气,目的是_。你认为氧浓度调节到_点的对应浓度时,更有利于蔬菜的运输,试说明理由:_。解析:本题的关键是搞懂几个点的含义:Q点只进行厌氧呼吸,P点之后(含P点)只进行需氧呼吸,R点释放的CO2总量最少,有利于种子、果蔬的储藏。答案:(1)氧气浓度增加,厌氧呼吸受抑制(2)P氧浓度逐渐增大的过程中,厌氧呼吸生成的CO2总量(3)所绘曲线应能表现下降趋势,并经过Q、B以及P点在X轴上的投影点。如图(虚线)所示:(4)一样多 1/3(5)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R 此时需氧呼吸强度较低,同时又抑制了厌氧呼吸,蔬菜中的有机物消耗最少14为确定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浓度是否比静止时高,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作出假设:人体在运动时呼出气体中CO2的浓度比静止时高。实验过程:在3个烧杯中,分别注入100 mL蒸馏水,测定其pH。实验者在安静状态(静坐2 min)、中等运动(步行2 min)以及剧烈运动(跳绳2 min)后,立即分别向上述3个烧杯的水中吹入等量气体,测定pH。经多次重复实验,所得平均数据如下表:运动状态安静中度运动剧烈运动实验前pH6.16.16.1实验后pH5.95.65.3请回答:(1)作出上述假设的依据是_。(2)该实验的原理是_。(3)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_越大,_下降幅度越大,由此可得出结论:_,从而验证了以上假设。(4)人体代谢产生的CO2,正常情况下来自三大有机物的分解,这三大类物质是_。人体糖代谢产生CO2的细胞器是_。解析: 实验假设的正确与否并不影响实验过程和结果,但实验假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某种现象所提出的一种解释,所以还是需要一定科学依据的。 要注意实验原理中知识的相关性。如运动状态不同,呼吸强度不同,产生的 CO2浓度不同,最终导致水中的 pH不同。 人体通常情况进行的是需氧呼吸,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可通过厌氧呼吸来弥补供能的不足。但人体厌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没有 CO2,且题目中强调的是产生 CO2的细胞器。答案:(1)由于人体在运动时耗能增加,细胞呼吸加强,产生 CO2的量增加,所以呼出CO2的浓度增加(2)CO2在水中溶解后使水的 pH下降,人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产生的 CO2不同,溶于水后也会导致 pH不同,通过测定水 pH的变化可以推测呼出气体中 CO2浓度的变化(3)运动强度 pH 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呼出的 CO2浓度增加 (4)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线粒体 15(2012东阳高二检测)如图是某同学为了研究酵母菌的厌氧呼吸所制作的一个实验装置。开始时在洁净的锥形瓶中装满质量分数为2%的葡萄糖溶液,并在其中加入适量的酵母菌。发酵过程中液体会进入移液管,从移液管的刻度上可以读出进入移液管的液体量,表中是该同学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单位:mL)。时间数据温度第1分钟第2分钟第3分钟第4分钟第5分钟4 000.10.20.310 0.21.01.93.14.020 0.41.32.23.34.535 0.71.22.84.45.055 00.10.20.30.4(1)实验开始时应对葡萄糖溶液做煮沸处理,其目的是_。(2)该实验中酵母菌厌氧呼吸的反应式是_。(3)表中数据表示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的_的量,20 时它产生的平均速率是_mL/min。(4)最有利于酵母菌发酵的实验温度是_,在此温度条件下预计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