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教育目标,本章主要内容,什么是教育目标教育目标观当代中国的教育目标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第一节教育目标概述,教育目标含义教育目标类型教育目标的地位和功能,教育目标的含义,教育目标是人们预期的教育结果。我国关于教育目的的较为流行的观念是:“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1这是社会从教育过程的外部确定的成文的教育目的。1辞海教育学、心理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教育家的观点,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原因,也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是原因与结果的统一。这是从教育内部确定的教育目的。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4页。,教育目标的特点,预设性观念性超前性可能性,目的与目标的关系,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英语国家的教育文献中对“目标”(objective)与“目的”(goal或aim,intention)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区别。Objective一词原意是流水线上生产出的产品,把这个词引入教育领域,体现出用预期达到的教育结果来支配教育行动的思想。因此,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通常是指某一社会或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的要求,因此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有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的跨度也比较长。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是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而且还有时间、情景等条件限制,然而它是目的的具体化。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的关系。,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比较,教育目的的依据,总体来讲,包括社会依据、人的依据和学科依据。首先,教学目的的确立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次,教学目的的确立必然要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程度与水平的制约再次,教学目的的确立受到人们对教育的本质、作用和功能的认识程度和水平的制约第四,教学目的的制立往往还受到人们各自的利益和需要的制约第五,学科依据,教育目标的类型,1、根据教育目标的抽象性程度划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学科)教育目标单元教育目标课时教育目标,终结性教育目标阶段性教育目标即时性教育目标,2、根据教育活动进程划分,3、根据主客观性划分客观性教育目标:外在与教育工作者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的教育目标,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人才的规格和要求的反映。主观性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所理解和接受的教育目标,或一些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所主张的教育目标。,4、根据教育目的的功能划分价值性目的:指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值内核。操作性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的目的,即现实要达到的具体教育目标,一般由短期、中期、长期的具体教育目标组成。,5、根据教育目的的表现形态划分终极性教育目的,也称理想的教育目的,即教育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发展性教育目的,也称现实的教育目的,是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在不同阶段要实现的结果。,6、根据是否被决策划分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地区为主体提出,经过决策程序,体现在教育文本中或有关法令中。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一类是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教育见解或理论、思想;一类是以一定社会单纯的功利观念而存在,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目的等。,7、根据教育的取向,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主体本位论,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认为存在五种课程:,(1)理想的课程学术团体、课程专家提出的应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3)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因此,相应地存在五种不同的目标。,教育目标的地位和功能,控制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标准功能,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一)社会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2、适应与超越问题3、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问题4、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二)人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1、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问题2、人的理性和非理性问题3、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的问题,第二节教育目标观,几种教育目标观共产主义教育目的,几种教育目标观,个人本位论(“本体论”或“个人价值论”)代表人物为卢梭;我国的孟子社会本位论(“工具论”或“社会价值论”)代表人物为社会学家孔德与教育家凯兴斯坦纳人与社会的统一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人与社会统一论的内容,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两者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既统一又对立,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往往成为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对立表现在:一是个人利益、需要与社会整体或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利益、需要之间存在着矛盾;二是在阶级社会,社会成为一种异己力量与个人相对立,限制个人前能的发展;三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趋于没落的时候,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也成了人的发展的桎梏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才能达到高度统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私有制彻底消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极大减少,自由时间相应增多,人的全面发展有了时间。旧式分工将会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本质差别也将随之消失,劳动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人们生活的需要。,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1951年3月,在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第一次提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952年3月中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规定:中学的教育目的是使青年一代的“身心获得全面发展”。1954年4月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发展中学教育的指示中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目的,是以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的成员”。,1957年,毛泽东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重申:“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的教育方针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1981年11月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人才,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80,邓小平给中国少年报题词:“希望全国小朋友,立志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体力的人”;1983年4月,在会见印共(马列)的时候讲道:“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1989年11月,他为少先队建队40周年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习惯上称“四有”新人。,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经济、科技和文教卫生、党政军各方面专业人才,也包括工业、农业、商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把我国的教育目的表述为“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199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提出我国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重申了“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同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强调教师的使命是“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教育的目的做了科学的全面的表述:“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赋予教育目的以新的内容:“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都强化素质教育的宗旨,进一步强调“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办法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又有新的提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使教育目的更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一)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二)“劳动者”与“建设者”、“接班人”(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第四节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应试教育思想之扬弃人的素质及其指标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其实施策略,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基础教育的范围基础教育就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要为升学、就业打基础,为全面、和谐的发展打基础,为今后做人打基础实现四个服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务,为学生身心发展服务,为学生升学服务,应试教育思想之“扬弃”,应试教育的实质:应试教育是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把工具当成目的的一种教育倾向。“应试教育”的成因:我国考试选拔人才的历史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高考竞争;教育思想和实践上的偏差。“应试教育”的危害:不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不利于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教育管理人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不利于教育面向现代化建设,人的素质及其指标,素质的理解素质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征以及感觉器官方面的特征。素质分为狭义和广义的素质。狭义的素质就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不学而能的素质,称先天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后天习得的素质,是环境影响和个人努力的结果,称后天素质。,人的素质就是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的统称,它是指以先天生理特征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身体和心理方面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含义有两方面:(1)人的素质是先天生物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2)人的素质具有相对稳定而巩固的特征。以固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表现出来的人的属性,就是人的素质。,素质结构,观点一:德、智、体、美、劳五要素观点二: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观点三:基本素质(精神素质、智能素质、文化素质、情意素质、身体素质、个性素质)、超常素质、专业素质;观点四:相对素质(专业素质)、绝对素质(德能、智能、体能)观点五:自然生理素质(生理形态、生理机能、运动能力、适应能力)、心理素质(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心理品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素质指标,美国学者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和价值的个性化动作技能领域: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新,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素质教育的意义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内在意义(素质教育包含三个要义):其一,它是面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糖尿病合并外伤的护理
- 面部深导后的护理
- 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护理
- 公司消防知识安全培训
- 2025年重庆招标采购从业人员考试(招标采购专业实务初、中级)试题库及答案
- 渠道对账工作汇报
- 酒精戒断综合症患者的护理
- 结核性脑膜炎病人的护理
- 解读心理学书籍
- 2025建筑材料采购合同
- 客户隐私保护承诺函
- 宿舍改造经济效益分析报告
- 仪表施工全过程的管理
- 如何预防与处理跑步中的常见损伤
- MSOP(测量标准作业规范)测量SOP
- 001 220kV升压站事故油池施工方案
- 智慧停车场运营管理项目风险评估报告
-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
- 出资比例的协议合同
- GB/T 10345-2022白酒分析方法
- GB/T 19418-2003钢的弧焊接头缺陷质量分级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