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合)(课堂设计)2014-2015年高中化学 专题1-3(课件+同步精练+专题测试)(打包45套)苏教版选修4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15830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3.56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3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名师
整合
课堂
设计
年高
化学
专题
课件
同步
精练
测试
打包
45
苏教版
选修
- 资源描述:
-
(名师整合)(课堂设计)2014-2015年高中化学 专题1-3(课件+同步精练+专题测试)(打包45套)苏教版选修4,名师,整合,课堂,设计,年高,化学,专题,课件,同步,精练,测试,打包,45,苏教版,选修
- 内容简介:
-
1 应热的测量与计算 能源的充分利用同步精练 苏教版选修4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物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燃烧热 B 1 燃烧生成 的燃烧热 C 1 2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是 D相同条件下, 1 2O(l)完全分解吸收的热量与 2O(l)放出的热量数值相等 解析:燃烧热是指在 25 , 101 , 1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显然 A 项错 误; B 项中碳燃烧生成稳定化合物应为 C 项中 1 2燃烧生成水放出的热量不一定是 B、 C 错误;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答案: D 2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Zn(s) 12O2(g)=s) Q1 kJ/ Hg(l) 12O2(g)=s) Q2 kJ/ 则 Zn(s) s)=Hg(l) s) H Q kJ/ 中 的 ) A B D 析 : 由题意知 : Zn(s) 12O2(g)=s) Q1 kJ/ Hg(l) 12O2(g)=s) Q2 kJ/ Zn(s) s)=Hg(l) s) H Q kJ/ 由盖斯定律得 : 所以 H Q1 kJ/( Q2 kJ/ (Q1)kJ/ Q Q 答案 : C 3 2H2(g) O2(g)=2l) H 571.6 kJ 1 2 g) 2O2(g)=g) 2l) H 890 kJ 1 现有 12 L(标准状况 ), 使其完全燃烧生成 g)和 l), 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 3 695 原混合气体中 ) A 11 B 13 C 14 D 23 解析:设 分别为 x、 y,则 2H2(g) O2(g)=2l) H 571.6 kJ 1 2 571.6 kJ x H4(g) 2O2(g)=g) 2l); H 890 kJ 1 1 890 kJ y 题意得 x y 112 13 695 571.6 890 x y 两者之比为 13 。 答案 : B 4 已知 g) 2O2(g)=g) 2l) H Q1 kJ/2(g) 12O2(g)=g) H 12Q2 kJ/2(g) 12O2(g)=l) H 12Q3 kJ/温下取体积比为 41 的甲烷和氢气的 混合气体 (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 A ( B ( ( D (析: 0.4 .4 Q1 kJ/.1 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0.1 12Q3 kJ/放出的热 量为 ( 答案: A 3 5把煤作为燃料可通过下列两种途径: 途径 : C(s) O2(g)=g) 再燃烧水煤气: 2CO(g) O2(g)=2g) 1 1根据热化学方程式: S(s) O2(g)=g) H a kJ 1(a 分析下列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 5 A S(s)在 O2(g)中燃烧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B S(g) O2(g)=g) H b kJ 1,则 a b C 1 O2(g)所具有的能量低于 1 (s)与 1 2(g)所具有的能量之和 D 16 吸收 148.6 热量 解析 :由题中条件可知:反应的热效应 H a kJ 1 297.2 kJ 1,可知该反应的正向反应为放热反应,故 答案: D 2 C(s) g)=高温 CO(g) H2(g)是吸热反应,则 CO(g) H2(g)=C(s) g)是 ( ) A放热反应,也是氧化还原反应 B吸热反应,也是置换反应 C既不是放热反应,也不是吸热反应 D无法判断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解析:某一反应为吸热反应,则逆向进行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 A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能继续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 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在 101 1 C物质燃烧都需要氧气 D物质燃烧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外界条件有关 解析: 高温时 ),点燃时易和氧气反应,生成稳定的二氧化碳,故 B 中碳燃烧有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1 完全燃烧生成 何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如 答案 : D 4 已知 : (1)H2(g) 12O2(g)=g) a kJ 1 (2)2H2(g) O2(g)=2g) b kJ 1 (3)H2(g) 12O2(g)=l) c kJ 1 (4)2H2(g) O2(g)=2l) d kJ 1 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 A C 2a 析: 2反应, 推知 B、 g) H 2O(l),要放出热量, 6 (1)、 (3)反应热比较应为 B s)=s) g) H 178.5 kJ 1,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 C 101 2H2(g) O2(g)=2l) H 571.6 kJ 1, 71.6 kJ 1 D H ( (=l) H 57.3 kJ 1, 含 1 氢氧化钠溶液与含 0.5 27.3 热量 解析:当反应物总能量 生成物总能量时,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烧热的衡量标准是 1 可燃物,即 85.8 kJ 1。中和热的定义是针对强酸强碱的稀溶液而言的,不考虑浓溶液和弱电解质。 答案: A 6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C(s) O2(g)=g) H 393.5 kJ/H2(g) O2(g)=2g) H 483.6 kJ/有 0.2 混合物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共放出 量,则炭粉与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A 11 B 12 C 23 D 32 解析:设炭粉的物质的量为 x, y,由题意知 x y y 解得 x y 11 。 答案: A 7在 298 K,101 , 1 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表: 化合物 燃烧热 /kJ1 化合物 燃烧热 /kJ1 甲烷 丁烷 2 烷 1 丁烷 2 烷 2 戊烷 3 7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 ) A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 3 531.3 kJ 1 B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C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g)=H3(g) H 8.4 kJ 1 D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g) 2O2(g)=g) 2g) H 891.0 kJ 1 解析:由正丁烷燃烧热比异丁烷大,可推知正戊烷燃烧热大于 3 531.3 kJm 1,故 甲烷和乙烷为例,同是 1 5.7 2.0 燃烧热可知正丁烷转化为异丁烷是放热反应,故 成的不是稳定的液态水,反应热不等于燃烧热,故 答案: A 8将 V1 1 液和 V2 知浓度的 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实验中始终保持 50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 22 B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 能 C 1 D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从图中曲线可以看出,温度为 22 时, 5 时已经开始发生反应,所以 22 一定不是室温, 线随 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升高,说明反应放热,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0 温度最高,说明此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则 c( 30 120 1.5 1, C 错;该实验不能证明有水 生成的其他反应也是放热的。 答案: B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既可表示微粒数,又可表示物质的量 B热化学方程式中,如果没有注明温度和压强,则表示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的数据 8 C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不仅要写明反应热的符号和数值,还要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D凡是化合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分解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解析: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故 表示 “25 、 101 测得的数据时,可以不用注明,而标准状况是指 “0 、 101 , 故 B 错; D 中,大多数化合反应是放热的,大多数分解反应是吸热的,但也有例外,如 C =2化合反应,但为吸热反应,故 答案: C 10在 25 、 101 , 0.1 醇燃烧生成 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l) 3/2O2(g)=g) 2l) H 725.8 kJ/ 2l) 3O2(g)=2g) 4g) H 1 451.6 kJ/ l) 3/2O2(g)=g) 2l) H 725.8 kJ/ 2l) 3O2(g)=2g) 4g) H 1 451.6 kJ/析:由题意知, 1 醇燃烧生成 25.8 A 中,放热反应 ,故 应生成的为液态水,故 B、 答案: C 11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已知金刚石和石墨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金刚石, s) O2(g)=g) H kJ 1, C(石墨, s) O2(g)=g) H kJ 1 ,则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由此看来更稳定的碳的同素异形体为 _。若取金刚石和石墨的混合晶体共 1 生热量为 Q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用含 。 解析:由盖斯定律,要得到金刚石和石墨的转化关系,可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减即得: C(金刚石, s)=C(石墨, s) kJ 1 kJ 1kJ 1。 即 C(金刚石, s)=C(石墨, s) H 19.0 kJ 1 可见金刚石转化为石墨放出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更低,较金刚石稳定。 由十字交叉法: 9 可得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 答案: C(金刚石, s)=C(石墨, s) H kJ 1 石墨 Q Q 12已知: H2(g) 12O2(g)=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 (1)a、 b、 (2)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_。 H 大于零还是小于零? _。 (3)若已知 2H2(g) O2(g)=2g) H2(g) O2(g)=2l) H 2, “” 、 “ 13发射 “ 嫦娥二号 ” 卫星的长征三号丙火箭的推进剂是液氢和液氧。 (1)这种推进剂的优点是 _; _。 (请写两条 ) 10 (2)下列是 298 气 (碳 (C)、辛烷 (甲烷 ( 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H2(g) 12O2(g)=l) H 285.8 kJ 1 C(s) O2(g)=g) H 393.5 kJ 1 l) 252O2(g)=8g) 9l) H 5 518 kJ 1 g) 2O2(g)=g) 2l) H 890.3 kJ 1 相同质量的 C、 放出热量最多的是 _, 通过计算说明等质量的氢气和碳完全燃烧时产生热量的比是 _(保留 1位小数 )。 (3)已知 : H2(g)=H2(l) H kJ 1 O2(g)=O2(l) H kJ 1 l)=g) H 44.0 kJ 1 请写出液氢和液氧生成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 _。 解析: (1)同质量的 物只有水不会污染大气。 (2)根据各物质燃烧的燃烧热数据可算出,等质 量的 C、 全燃烧时, 出热量最多。等质量的 燃烧产生的热量比为: 16) 。 (3)根据 H2(g) 12O2(g)=l) H 285.8 kJ 1,以及题给各物质状态变化时的焓变,可求出 H2(l) 12O2(l)=g)的焓变 H 的数值, H ( 12kJ 1 kJ 1。 答案: (1)相同质量时,氢气放出的热量多 产物为水,无污染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 (2) (3)H2(l) 12O2(l)=g) H kJ 1 14盐酸或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或硫酸发生了反应,从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出发,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方案一:如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图中小试管用细线吊着,细线的上端拴在细铜丝上。开始时 使右端 验开始,向下插细铜丝,使小试管内盐酸和广口瓶内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_, 11 原因是 _。 (2)方案二:该小组同学借助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前后有温度的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小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各 10 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测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编号 盐酸 氢氧化钠 t/ 1 1 1 0.1 1 0.1 1 x 3 0.2 1 0.2 1 14 则 x _。 (3)方案三:该小组还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他们认为若洗气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从而证明发生了反应。 实 验 时 , 打 开 分 液 漏 斗 活 塞 , 发 现 导 管 流 出 液 体 不 畅 , 原 因 可 能 是_。 从原理上讲,该实验设 计的不合理之处为 _。 请你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方案 _。 解析: (1)方案一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使广口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 U 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 (2)方案二中由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来看, 1 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都是 0 3 度升高 , 3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都是 210 3 1 号反应量的 4 倍,而温度变化也是 4 倍,由此看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温度变化量成正比。 2 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