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20页/共33页)
编号:112204024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0.48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21-01-29
上传人:dr****99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贵州
IP属地:贵州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工信部
48
计量
规范
一览表
- 资源描述:
-
工信部48项计量规范一览表,工信部,48,计量,规范,一览表
- 内容简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纺织计量技术规范 JJF(纺织)040-2018 卷曲弹性仪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rimp Elastic Tester(报批稿)201X-XX-XX发布 201X-XX-XX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JJF(纺织)040-2018代替JJF(纺织)040-2006卷曲弹性仪校准规范Calibration Specification for Crimp Elastic Tester 归 口 单 位:全国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主要起草单位:南通经纬仪器校准有限公司 国家纺织计量站参与起草单位:南通千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本规范委托全国纺织计量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肖刚建 (南通经纬仪器校准有限公司)司崇泽 (国家纺织计量站)参加起草人:杨惠新 (南通千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JJF(纺织)040 -2018目 录引言()1 范围(1)2 引用文件(1)3 概述(1)4 计量特性(2)5 校准条件(2)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3)6.1 校准前检查(3)6.2 校准项目(4)6.3 校准方法(4)7 校准结果表达(7)8 复校时间间隔(8)附录A 全国主要城市重力加速度及力值折算表(9)附录B 卷曲弹性仪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11)附录C 卷曲弹性仪校准记录参考格式 (25)附录D 卷曲弹性仪校准证书(内页)参考格式(27)引 言1991年由纺织工业部制定的部门计量检定规程JJG(纺织)050-1991卷曲弹性仪检定规程于1992年7月1日起施行,2006年转换为JJF(纺织)040-2006卷曲弹性仪校准规范,但没有对规程进行修订。本规范依据JJF 1071-2010国家计量校准规范编写规则、JJF 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和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对JJF(纺织)040-2006卷曲弹性仪校准规范的修订。与JJF(纺织)040-2006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本规范主要技术变化如下:修改了适用范围的表述,并将“检定”修改为“校准”;将原主要技术要求中的外观及基本状态要求、功能控制和绝缘电阻等调整为“校准前准备”(见6.1); 将原附录1中质量砝码力值折算方法调整到“校准方法”中(见6.3)。 删除了附录3; 增加了附录B和附录D;对原检定记录表修改为校准记录表参考格式(见附录C)。本规范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JJF(纺织)040-200628卷曲弹性仪校准规范1 范围本校准规范规定了卷曲弹性仪的计量特性和校准方法,适用于卷曲弹性仪(以下简称弹性仪)的校准,其他类似弹性仪的校准可参照本规范2 引用文件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现行有效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3 概述弹性仪用于测试各种化学短纤维和天然短纤维卷曲弹性性能的仪器,由张力加载器、试样夹、定时器和下夹持器下行位移长度测量系统组成(见图1)。弹性仪的测量原理是在规定张力负荷下,通过测量纤维在一定受力时间内纤维长度的变化来计算纤维的卷曲数、卷曲率、卷曲回复率和卷曲弹性率等纤维卷曲弹性性能指标。弹性仪按张力加载范围分别有(05)mN、(010)mN和(025)mN,对应张力分度值分别为0.01mN、0.02mN和0.05mN。说明:1 弹性仪定时器,2 张力加载器,3 试样夹图 1 卷曲弹性仪示意图4 计量特性4.1 张力加载器4.1.1 空载示值变动性:0.5个分度。4.1.2 示值误差:1个分度。4.1.3 增减载荷示值变动性:1个分度。4.1.4 灵敏度:0.4mm。4.2 长度指针与下夹持器上端面定长距离:25 mm +0.10mm。4.3 上夹持钳口到悬挂端长度:(370.50)mm。4.4 上夹持器质量:(22010)mg(05)mN张力夹持器)(44010)mg ((010)mN及以上张力夹持器)4.5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预置距离校验棒:20 mm +0.05mm。4.6 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0.08mm。4.7 定时误差:1s。5 校准条件5.1环境条件5.1.1 环境温度:常温,相对湿度:85%5.1.2 工作电源:AC(22022)V 5.1.3 弹性仪应置于稳固的水平基础上,校准环境应清洁,周围无腐蚀性介质,无影响使用的震源及急速气流的影响。5.2主要标准器及配套设备(见表1)表1 主要标准器及配套设备序号标准器名称规格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MPE)数量1质量砝码悬挂式圈码0.1g,0.2g,0.5g,1gF2等级0.1g和0.5g各1个0.2g和 1 g 各2个2天平Max:50g; d:1mg13外径千分尺测量范围:(025)mm分度值:0.01mm MPE:4m14游标卡尺测量范围:(0150)mm分度值:0.02mmMPE:0.03mm15大量程百分表测量范围:(030)mm分度值:0.01mmMPE:0.035mm16量块5mm、10mm、20mm五等各17电子秒表测量范围:0.01s1h分辨力:0.01sMPE:0.10s18兆欧表500V,500M10级19数字万用表(0200)1级16 校准项目和校准方法6.1 校准前准备弹性仪校准前须使用目测方法进行外观检查,用兆欧表和数字万用表检查整机电气安全性,有不符合下列要求的,修复后方予校准:6.1.1 整机电气安全性:在弹性仪不外接通电源的情况下,打开弹性仪电源开关,用兆欧表测量电源接线端相线与机壳裸露金属部分之间绝缘电阻20 M,数字万用表电阻档测量电源接线端地线与机壳裸露金属部分之间的接地电阻1。6.1.2 张力加载器指针与刻度盘之间不应有碰擦,其间隙应在1mm左右,针尖部位应垂直于刻度盘平面,并能盖住最短刻线的1/2以上。6.1.3 张力加载器的制动机构动作平稳,开启时不允许横梁有扭动、指针卡住、带针、跳针等现象。6.1.4 上夹持器应垂直悬挂,悬挂夹与夹持钳柄要垂直联接,夹持钳口中心与悬挂端应同在中心轴线上,夹持钳口应平行、无锐棱。6.1.5 下夹持器两夹持面应平整光洁,无锐棱,用1.67dtex纤维夹入钳口,应有效握持。6.1.6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应平行,其中心应在同一垂线上,无明显的前后偏差。6.1.7 张力加载器最小分度值:量程(05)mN,最小分度值为0.01mN;量程(010)mN,最小分度值为0.02mN;量程10mN以上,最小分度值为0.05mN。6.1.8 分别按弹性仪的上升、下降、停止各操作按键时,下夹持器能作出相应有效动作。6.1.9 当下夹持器从预置位置(20.00mm)下降到下限位置时能自动停止下降,并显示下限距离,读数应30.00mm,显示最小示值为0.01mm。6.1.10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最大设置距离为50mm;当下夹持器上升到预置位置时能自动停止上升,并显示预置距离读数如20.00mm。6.1.11 开启张力加载器调整零位达到平衡后,用20mm量块放在下夹持器平面上,启动下夹持器上升到预置位置(即20mm)时量块测量面与上夹持器钳口相切,而且张力器平衡位置不应被破坏。6.1.12 张力加载器平衡指示灵敏度:开启张力加载器,调整零位,平衡指示灯亮,逆时针旋转张力加载器读数指针偏离零位0.5分度,平衡指示灯应熄灭。6.2 校准项目弹性仪校准项目对应本规范计量特性条款和校准方法条款见表2。 表2 弹性仪校准项目序号校准项目计量特性条款校准方法条款1张力加载器空载示值变动性4.1.16.3.12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4.1.26.3.23张力加载器增减载荷示值变动性4.1.36.3.34张力加载器灵敏度4.1.46.3.45长度指针与下夹持器上端面定长距离4.26.3.56上夹持钳口到悬挂端长度4.36.3.67上夹持器质量4.46.3.78上、下夹持器两钳口预置距离校验棒4.56.3.89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4.66.3.910定时误差4.76.3.10注:根据被校准弹性仪的功能和客户要求选择校准项目。6.3 校准方法6.3.1张力加载器空载示值变动性a. 把读数指针对准零线,开启张力加载器,调节零位调节器,使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重合,关闭张力加载器。b. 再开启张力加载器,此时核验指针应与核验标线重合,如不重合,则转动读数使其重合,记录读数指针与零位线的偏离量。c. 在校准示值误差和增减载荷示值变动性完毕后,再连续进行两次空载示值变动性的校准。d. 三次空载变动性校准中的最大偏离量为张力加载器空载示值变动性。6.3.2 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a. 开启张力加载器,如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不重合,应重新调整使其重合。b. 张力测量范围内取不得少于五个均匀分布校准点,按照校准点选取相对应的单个或多个组合的悬挂式质量圈码,将质量圈码放置张力加载器挂钩上,调整张力加载器示值指示针,使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重合,记录各校准点相应的质量圈码质量值和弹性仪张力加载器示值读数,按公式1计算校准点的示值误差。 (1)式中: 校准点示值误差,单位:分度值 增量和减量时校准点两次示值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mN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折算力值(见公式(2),单位:mN 张力加载器示值分度值,单位:mN (2)式中: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折算力值,单位:mN,计算结果按GB/T 8170执行修约,修约至张力加载器示值分度值d的1/10位。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质量值,单位:g 校准地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见附录A) 空气密度,采用统一名义空气密度 质量圈码材料密度,采用统一材料密度c. 顺序进行增加载荷的校准。当增加载荷校准到满量程后,按照增加载荷时各校准点进行减载荷校准,取校准点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为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6.3.3 张力加载器增减载荷示值变动性 按照6.3.2步骤,按公式2计算同一校准点的示值变动性,在各校准点中取示值变动性最大值为增减载荷示值变动性。 (2)式中: 校准点示值变动性,单位:分度值 增加载荷时校准点示值读数,单位:mN 减少载荷时校准点示值读数,单位:mN 张力加载器示值分度值,单位:mN6.3.4 张力加载器灵敏度在6.3.2步骤校准示值误差的同时,任意选择几个校准点,把读数指针在它所在校准点位置的任一侧转动一个最小分度值,此时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的偏离量即为其灵敏度。6.3.5 长度指针与下夹持器上端面定长距离旋转长度指针至下夹持器平面上方,用游标卡尺测量长度指针与下夹持器上端面之间的距离,重复测量2次,计算2次算术平均值为定长距离。6.3.6 上夹持钳口到悬挂端长度取下上夹持器,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自钳口到悬挂端之间的长度为上夹持钳口到悬挂端长度,重复测量2次,计算2次算术平均值为定长距离。6.3.7 上夹持器质量取下上夹持器,用天平称量上夹持器质量,重复测量2次,计算2次算术平均值为定长距离。6.3.8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预置距离校验棒将校验棒两端面用软丝绸布揩干净,用外径千分尺直接测量校验棒长度,重复测量2次,计算2次算术平均值为校验棒长度。6.3.9 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取下上夹持器,将大量程百分表装在磁性表座上,把大量程百分表测量头压缩约3mm左右垂直接触下夹持器平面上并加以固定,测量杆应与下夹持器平面垂直,然后调整百分表零点。取弹性仪行程显示读数范围20.00mm50.00mm内均匀分布不少于五个校准点,用百分表、量块组合连续各校准点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校准点的弹性仪示值读数和相应大量程百分表读数,按公式(3)计算各校准点示值误差,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计算3次的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取各校准点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为下降行程示值误差。( 3 )式中: 某校准点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单位:mm 某校准点弹性仪行程显示读数,单位:mm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预置距离, 某校准点百分表相应读数,单位:mm 某校准点添加量块标称值,单位:mm6.3.10 定时误差用电子秒表测量定时时间,在弹性仪定时档30s、60s、120s、180s为校准点分别设定定时时间,启动弹性仪定时,同时启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当弹性仪达到设定时间或设定时间音响器发出讯号时,按停电子秒表计时,记录电子秒表读数,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计算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用公式(4)计算每个校准点的定时误差,取误差值最大值为弹性仪的定时误差。 ( 4 )式中: 某定时档定时误差,单位:s 某定时档设定时间或弹性仪显示时间,单位:s 某定时档校准点电子秒表读数算术平均值,单位:s7 校准结果表达7.1 数据修约被校弹性仪的校准数据都应该先计算,后修约。数据修约按GB/T 8170执行,末位数修约到被校弹性仪各参数最大允许误差绝对值的1/10位。7.2校准证书校准结果应在校准证书上反映,校准证书格式见附录C,校准证书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a) 标题,如“校准证书”; b) 实验室名称和地址; c) 进行校准的地点(如果不在实验室内进行校准); d) 证书或报告的唯一性标识(如编号),每页及总页数的标识; e) 送校单位的名称和地址; f) 被校对象的描述和明确标识; g) 进行校准的日期,如果与校准结果的有效性和应用有关时,应说明被校对象的接收日期; h) 校准所依据的技术规范的标识,包括名称及代号; i) 本次校准所用测量标准的溯源性及有效性说明; j) 校准环境的描述;k) 校准结果及其测量不确定度的说明;l) 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签发人的签名、职务或等效标识;m) 校准结果仅对被校对象有效的声明; n) 未经实验室书面批准,不得部分复制校准证书的声明。8 复校时间间隔在定期进行期间核查的条件下,建议复校时间间隔一般不超过1年。注:由于复校时间间隔的长短是由仪器的使用情况、使用者、仪器本身质量等诸因素所决定的,因此,送校单位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自主决定复校时间间隔。附录A全国主要城市重力加速度及力值折算对照表序号地名重力加速度(m/s)M=F/g(1-PkPf)1mN折算质量值F=(1-PkPf)0.1g折算力值mN1北京9.8015 102.0405 0.9800 2上海9.7946 102.1124 0.9793 3天津9.8011 102.0447 0.9800 4广州9.7883 102.1781 0.9787 5南京9.7949 102.1093 0.9793 6太原9.7970 102.0874 0.9795 7青岛9.7985 102.0717 0.9797 8西安9.7944 102.1145 0.9793 9沈阳9.8035 102.0197 0.9802 10重庆9.7914 102.1458 0.9790 11济南9.7988 102.0686 0.9797 12郑州9.7966 102.0915 0.9798 13成都9.7913 102.1468 0.9790 14大连9.8011 102.0447 0.9800 15长春9.8048 102.0062 0.9803 16昆明9.7836 102.1228 0.9782 17吉林9.8048 102.0062 0.9803 18南宁9.7877 102.1844 0.9786 19武汉9.7936 102.1228 0.9792 20杭州9.7936 102.1228 0.9792 21哈尔滨9.8066 101.9874 0.9805 22开封9.7966 102.0915 0.9798 23兰州9.7926 102.1332 0.9791 24延安9.7955 102.1030 0.9794 25洛阳9.7961 102.0967 0.9793 26合肥9.7947 102.1113 0.9798 27张家口9.8000 102.0516 0.9797 28大同9.7984 102.0728 0.9801 29锦州9.8027 102.0280 0.9800 30承德9.8107 102.0384 0.9796 31石家庄9.7977 102.8001 0.9799 32保定9.8003 102.0530 0.9795 33徐州9.7967 102.0905 0.9800 34唐山9.8016 102.0395 0.9778 35拉萨9.7799 102.2659 0.9797 36包头9.7986 102.0707 0.9798 37乌兰里哈9.7994 102.0624 0.9794 全国主要城市重力加速度及力值折算对照表(续)序号地名重力加速度(m/s)M=F/g(1-PkPf)1mN折算质量值F=(1-PkPf)0.1g折算力值mN38浦口9.7951 102.1072 0.9794 39蚌埠9.7954 102.1041 0.9807 40海拉尔9.8081 101.9718 0.9807 41南昌9.7920 102.1395 0.9790 42长沙9.7915 102.1447 0.9790 43柳州9.7885 102.1760 0.9787 44惠阳9.7882 102.1791 0.9787 45海口9.7863 102.1990 0.9785 46衡阳9.7907 102.1531 0.9789 47西宁9.7911 102.1489 0.9790 48哈密9.8006 102.0499 0.9799 49乌鲁木齐9.8015 102.0405 0.9800 50乌兰浩特9.8066 101.9874 0.9805 51佳木斯9.8079 101.9739 0.9806 52宝鸡9.7933 102.1259 0.9792 53牡丹江9.8051 102.0030 0.9804 54吐鲁番9.8024 102.0311 0.9801 55安庆9.7936 102.1228 0.9792 56九江9.9728 102.1312 0.9791 57宜昌9.7933 102.1259 0.9792 58芜湖9.7944 102.1145 0.9793 59滤关9.7951 102.1072 0.9794 60汉口9.7936 102.1228 0.9792 61贵阳9.7868 102.1938 0.9785 62齐齐哈尔9.8080 101.9729 0.9806 63山海关9.8018 102.0374 0.9800 64德州9.7995 102.0613 0.9798 附录B卷曲弹性仪校准不确定度评定(示例)B.1 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校准不确定度的评定B.1.1概述用标称500mg,准确度等级为F2等级,最大允许误差为0.25mg,实际质量499.94mg质量砝码(圈码)校准卷曲弹性仪张力加载器,张力加载器测量范围:(025)mN,分度值为0.05mN, 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1分度。质量砝码(圈码)用公式(B.1.1)折算相应力值。 (B.1.1)式中: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折算力值,单位:mN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质量值,单位:g 校准地区重力加速度,单位:m/s2,北京地区重力加速度9.8015m/s2。 空气密度,采用统一名义空气密度 质量圈码材料密度,采用统一材料密度标称500mg,实际质量499.94mg质量砝码(圈码)折算相应力值:测量过程:将开启张力加载器,如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不重合,应重新调整使其重合。将质量圈码悬挂到张力加载器的挂钩上,调整张力加载器示值指示针,使核验指针与核验标线重合,记录各校准点相应的质量圈码质量值和弹性仪张力加载器示值读数,按公式(B.1.2)计算校准点的示值误差。 (B.1.2)式中: 校准点示值误差,单位:分度值 增量和减量时校准点两次示值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mN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折算力值,单位:mN 张力加载器示值分度值,单位:mNB.1.2 测量模型 (B.1.3)式中: 校准点示值误差,单位:mN 增量和减量时校准点两次示值读数的算术平均值,单位:mN 校准点相应质量圈码折算力值,加力加载器与质量圈码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B.1.4)计算: (B.1.4)灵敏系数:, B.1.3 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和张力加载器分度值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 B.1.3.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 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标称500mg,实际质量499.94mg,折算力值4.8994mN质量砝码(圈码)直接测量张力加载器示值,张力加载器读数时按0.2分度(即0.01mN)进行估读,连续10次测量,得到一测量列(单位:mN):4.90、4.91、4.89、4.90、4.90、4.89、4.90、4.91、4.90、4.89。则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单次平均值 (B.1.5)单次标准差 (B.1.6) 实际测量情况: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2次,以2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输入量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B.1.7)B.1.3.2 张力加载器分度值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评定张力加载器分度值为0.05mN,按0.2分度(即0.01mN)进行估读,其估读误差分布在半宽为的区间内,属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故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B.1.8)B.1.3.3 合成输入量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输入量引起的不确定度与和彼此独立不相关,则 (B.1.9) =0.0060mNB.1.4 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F2等级质量砝码(圈码)质量误差和质量稳定性引起。B.1.4.1输入量标准砝码 质量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99-2006砝码,标称500mg,准确度等级为F2等级质量砝码(圈码)最大允许误差为,即,按公式(B.1.1)折算力值为,通常认为在区间内服从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则质量砝码(圈码)质量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B.1.10)B.1.4.2 输入量标准砝码质量稳定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根据国家计量检定规程JJG 99-2006砝码要求砝码的质量不稳定度不大于砝码质量最大允许误差的1/3,采用B类方法进行评定。F2等级标准砝码500mg最大允许误差,即,公式(B.1.1)折算力值为,服从均匀分布,包含因子,因此标准砝码 质量不稳定度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标准不确定度: B.1.4.3合成由输入量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输入量引起的不确定度与和彼此独立不相关,则: (B.1.11) =0.0015mNB.1.5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各标准不确定度汇总如表B.1.1所示。表B.1.1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一览表序号不确定度来源符号类别分布灵敏系数标准不确定度(mN)1测量重复性A正态10.00522张力加载器分度值B均匀10.00293质量砝码(圈码)质量误差B均匀-10.00144质量砝码(圈码)质量稳定性差B均匀-10.0005B.1.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由公式(B.1.4)得:张力加载器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 (B.1.12) =0.0062mN B.1.7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包含因子,扩展不确定度为: (B.1.13)对于分度值为0.05mN的张力加载器,扩展不确定度为: =0.2分度B.1.8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分度值0.05mN张力加载器在4.90mN处示值误差校准扩展不确定度为: 分度 。B.2 弹性仪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校准不确定度的评定B.2.1概述用测量范围为(030)mm,分度值为0.01mm,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35mm的大量程百分表测量弹性仪校准下夹持器下降行程。测量过程:取下上夹持器,将大量程百分表装在磁性表座上,把大量程百分表测量头压缩约3mm左右垂直接触下夹持器平面上并加以固定,测量杆应与下夹持器平面垂直,然后调整百分表零点。取弹性仪行程显示读数范围20.00mm50.00mm内均匀分布不少于五个校准点,用百分表、量块组合连续各校准点进行测量,记录每个校准点的弹性仪示值读数和相应大量程百分表读数,按公式(B.2.1)计算各校准点示值误差,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计算3次的测量结果的算术平均值,取各校准点示值误差的最大值为下降行程示值误差。 (B.2.1 )式中: 某校准点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单位:mm 某校准点弹性仪行程显示读数,单位:mm 上、下夹持器两钳口预置距离, 某校准点百分表相应读数,单位:mm 某校准点添加量块标称值,单位:mmB.2.2 测量模型 (B.2.2 )式中: 某校准点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单位:mm 某校准点弹性仪行程显示读数,单位:mm 某校准点百分表相应读数,单位:mm弹性仪与百分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B.2.3)计算: (B.2.3)灵敏系数:, B.2.3 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分辨力量化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B.2.3.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 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测量范围为(030)mm,分度值为0.01mm,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35mm的大量程百分表测量弹性仪校准下夹持器下降5.00mm,连续10次测量,得到一测量列(见表B.2.1)。表B.2.1 下夹持器下降行程5.00mm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10次测量结果次数12345678910下降行程显示值Ls(mm)24.9924.9825.0025.0125.0024.9825.0024.9825.0125.00两钳口预置距离L(mm)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20.00百分表示值Lo(mm)5.0025.0005.0085.0145.0105.0065.0105.0085.0205.012示值误差L(mm)-0.012-0.020-0.008-0.004-0.010-0.026-0.010-0.028-0.010-0.012则下夹持器下下降行程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单次平均值 (B.2.4)单次标准差 (B.2.5) 实际测量情况: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输入量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B.2.6)B.2.3.2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评定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分辨力为0.01mm,其量化误差以等概率分布在半宽为的区间内,属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故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B.2.7)B.2.3.3 合成输入量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项和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则 (B.2.8) =0.0128mmB.2.4 输入量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大量程百分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大量程百分表分度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B.2.4.1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 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在重复性条件下用测量范围为(030)mm,分度值为0.01mm,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35mm的大量程百分表测量弹性仪校准下夹持器下降5.00mm,连续10次测量,得到一测量列(见表B.2.1)。则大量程百分表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单次平均值 (B.2.9)单次标准差 (B.2.10) 实际测量情况: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输入量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B.2.11)B.2.4.2 百分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大量程百分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可根据检定证书或校准证书给出的该大量程百分表的最大允许误差来评定,属均匀分布,可采用B类方法评定。大量程百分表测量范围为(030)mm,分度值为0.01mm,最大允许示值误差为0.035mm,即 ,通常认为在区间内服从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则大量程百分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B.2.12)B.2.4.3大量程百分表分度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大量程百分表分度值为0.01mm,按0.2分度(即0.002mm)进行估读,其估读误差分布在半宽为的区间内,属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故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B.2.13)B.2.4.4 合成输入量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由于标准不确定度分项、和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则 (B.2.14) =0.0106mmB.2.5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各标准不确定度汇总如表B.2.2所示。表B.2.2 标准不确定度分量汇总一览表序号不确定度来源符号类别分布灵敏系数标准不确定度(mm)1下降行程示值测量重复性A正态10.00722下降行程示值分辨力量化误差B均匀10.00293百分表测量重复性A正态-10.00304百分表示值误差B均匀-10.01015百分表分度值误差B均匀-10.0006B.2.6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弹性仪与百分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由公式(B.2.3)计算下夹持器下降行程示值误差标准不确定度: (B.2.15)=0.0166mmB.2.7扩展不确定度的评定 取包含因子,扩展不确定度为: (B.2.16)B.2.8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报告与表示 下降行程在校准点5.00mm 时示值误差校准值的扩展不确定度为: 。B.3 定时时间误差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B.3.1概述用测量范围0.01s1h,分辨力0.01s,最大允许误差MPE=0.10s电子秒表测量定时时间。测量过程:在弹性仪60s定时档为校准点设定定时时间60s,启动弹性仪定时,同时启动电子秒表开始计时,当弹性仪达到设定时间或设定时间音响器发出讯号时,按停电子秒表计时,记录电子秒表读数,每个校准点重复测量3次,用公式(B.3.1)计算每个校准点的定时误差,取误差值最大值为弹性仪的定时误差。 ( B.3.1 )式中: 某定时档定时误差,单位:s 某定时档设定时间或弹性仪显示时间,单位:s 某定时档校准点电子秒表读数,单位:sB.3.2 测量模型 ( B.3.2 )式中: 60s定时档定时误差,单位:s 60s定时档设定时间或弹性仪显示时间,单位:s 60s定时档校准点电子秒表3次读数算术平均值,单位:s弹性仪与电子秒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因此,定时误差测量标准不确定度可由式(B.2.3)计算: (B.3.3)灵敏系数:, B.3.3 输入量和标准不确定度来源分析输入量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弹性仪定时时间显示分度值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输入量对应的标准不确定度来源主要是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电子秒表示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电子秒表分辨力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和测量时人的反应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B.3.3.1输入量对应的弹性仪定时时间显示分度值误差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的评定弹性仪定时时间显示分度值为0.1s,其误差以等概率分布在半宽为的区间内,属均匀分布,即包含因子,故引入的不确定度为: (B.3.4)B.3.3.2输入量对应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项的评定可采用连续重复多次测量直接求出标准不确定度,即采用A类方法进行评定。定时时间设定60s,在重复性条件下用电子秒表直接测量定时时间,分别连续10次测量,分别得到测量列(单位:s):60.20、60.14、60.21、60.26、60.18、60.32、60.14、60.24、60.26、60.34。则单次测量结果的实验标准偏差为:单次测量结果平均值 ( B.3.5 )单次测量结果标准差 ( B.3.6 ) 实际测量情况:定时时间实测值在重复性条件下连续测量3次,以3次测量算术平均值为测量结果,则可得到: 定时时间测量重复性引起的标准不确定度: ( B.3.7 )B.3.3.3 电子秒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