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编号:10409465]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
教材分析 1 开平方式平方运算的互运算 平方根的概念比较抽象 学生不容易理解 所以平方根的概念的产生过程和相关事实的发现过程应当具体细致一些2 本章的主要任务时扩展数系 所以算术平方根不是很重要 只需让学生了解。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Tag内容描述:<p>1、耳到、眼到、口到、心到,自主、合作、探究、互动,2.2、有理数的减法(1),新课标教学网()-海量教学资源欢迎下载!,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例题,经历减法法则的产生过程。2、理解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3、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运用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差。4.会用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难点:例题2的问题情境涉及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等多个方面,并包含比较复杂的符合。</p><p>2、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形成对有理数大小的概念的认识。2.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3.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并正确使用大于,小于号连接。4.初步会进行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推理和书写。,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大小比较法则。教学难点: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的绝对值法则较难理解,例3第(3)题中,两个负分数比较大小的推理过程较为曲折,这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四.教材分析:1、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理解简单数字的比较。(拟。</p><p>3、二: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实例,体会对自然数和分数作扩充是生活与生产实际的必然需要;2.建立正、负数的概念,体会其实际意义;3.理解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进行分类;4.会用正、负数或零表示生活实际中的量。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有理数的概念。难点:建立正数、负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数学抽象思维的一次重大飞跃。,四.教材分析:1、学生通过自学能初步理解正有理数。(拟设计1个善于自学题引导自学,3个勤于。</p><p>4、6 9相交线 1 2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相交线和对顶角的概念2理解对顶角相等3会利用余角 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的计算二 教学重点 对顶角的性质三 教学难点 例2需利用有关余角 对顶角的性质 并且包含较多的说理过。</p><p>5、6 3线段的长短比较 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线段长度的大小的意义 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2 掌握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的基本事实 3 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线段 二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线段的。</p><p>6、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三 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顺流 逆流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掌握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的方法 二 教学重点 掌握行程问题中的顺流 逆流问题的基本。</p><p>7、6 7角的和差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角的和差的概念 2 会表示两个角的和 差 会在图形中辨认角的和差 会用量角器作两个角的和差 3 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平分线 4会进行有关的角的和 差 倍分的简单计算。</p><p>8、5 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1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2 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3 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p><p>9、6 9相交线 2 2 一 教学目标 1 经历垂线的概念的发生过程 了解垂线的概念2会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已知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4了解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5了解 垂线段最短。</p><p>10、7 5角与角的大小比较 一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意义 掌握直角 锐角 钝角的概念 2会用叠合法和度量法进行角的大小比较 会区别直角 锐角和钝角 二 教学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三 教学难点 例2的逻辑推理 四。</p><p>11、目标要求 1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 理解平面 曲面 平面图形的概念3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并能辨别判断4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 圆锥等常见立体图形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p><p>12、目标要求 1 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 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 2 理解平面 曲面 平面图形的概念3 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区别 并能辨别判断4 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圆柱 圆锥等常见立体图形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p><p>13、新浙教版 数学 七年级 上 5 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 等积变形问题 h R 要想求出某个同学的体积是多少 你怎么测量呢 你还能举出相类似的事例吗 古代 曹冲称象 形状改变 体积不变 教学目标 继续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p><p>14、新浙教版 数学 七年级 上 5 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二 等积变形问题 在一个正方形木板中间挖去一个正方形 形成一个边宽为4厘米的正方形木框 如图所示阴影部分 然后用强力胶将马赛克粘在木框上 恰好用了80块边长为2厘米。</p><p>15、5 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3 工程问题探索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的数学模型 2 掌握调配问题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 列方程的方法 3 会用列表法 图示法分析应用题中。</p><p>16、5 4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一 教学目标 1 了解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2 会初步按问题解决的四个基本步骤 对应用题进行审题 分析数量关系 选择数学模型 设元 列方程 解方程 并进行检验与反思二 教学重点 按问题解决的四。</p><p>17、5 1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的 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的意义 通过观察 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体会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尝试检验法 理解等式的两个性质 并初步学会利用。</p><p>18、3 4实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回顾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2了解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在实数范围内同样适用3掌握实数运算的法则和运算顺序4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实数运算 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p><p>19、5 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 一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程变形中的移项法则 2 掌握方程变形中的去括号 3 会利用移项 去括号等将方程化简 二 教学重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移项法则 三 教学难点 从等式的性质导出移项法则的过程。</p><p>20、教学目标 1 理解加减统一为加法 并化为省略加号的和式 2 会进行若干个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 体验矛盾着的对立双方 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 会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 重点。</p>
【浙江省金华市第四中学七年级数学上册】相关PPT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