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1-4章课时作业(打包32套)新人教版选修4
收藏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编号:116009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2.74MB
格式:RAR
上传时间:2017-04-24
上传人:me****88
IP属地:江西
3.6
积分
- 关 键 词:
-
步步高
学案导学
设计
学年
高中化学
课时
作业
功课
打包
32
新人
选修
- 资源描述:
-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学 第1-4章课时作业(打包32套)新人教版选修4,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学年,高中化学,课时,作业,功课,打包,32,新人,选修
- 内容简介:
-
1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 1 课时 焓变 反应热 目标要求 道化学反应、热效应与反应的焓变之间的关系。 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焓变 反应热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仅有物质的变化,同时还伴有 能量 变化。 1焓和焓变 焓是 与物质内能有关的 物理量。单位: kJ 1,符号: H。 焓变是 在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 。单位: kJ 1,符号: H。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 反应物分子中旧化学键断裂和生成物生成时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反应热,这是由于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当反应物分子间的化学键 断裂时,需要 克服原子间 的相互作用,这需要 吸收 能量;当 原子重新结合成生成物分子 ,即新化学键 形成 时,又要 释放 能量。 H反应物分子的 总键能 生成物分子的 总键能 。 3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当反应完成时,生成物 释放 的总能量与反应物 吸收 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决定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1)当 ” 或 吸热反应,反应体系能量 升高 。 4反应热思维模型 (1)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2)反应热的本质 (以 H2(g) g)=2g) H 186 kJ 1为例 ) E(H H) E(2E(H 2 H 识点一 有关反应热的概念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B放热反应在常温下一定很容易发生 C吸热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也能发生 D焓变的符号是 H,单位是 kJ 1,反应热的单位是 案 C 2已知在相同状况下,要使同一化学键断裂需要吸收的能量等于形成该化学键放出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电解 熔融的 反应是一个放出能量的反应 B水分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时放出能量 C相同状况下,反应 2=2反应 2=2D氯化氢分解成氢气和氯气时放出能量 答案 C 解析 由题意可以推测,如果一个反应过程放出能量,那么使该反应向反方向进行则需要吸收能量,所以 外氢气和氧气反应、氢气和氯气反应、铝和氧气反应都是放出能量的反应,与它们相反的反应:水、氯化氢和 A、 B、 知识点二 反应热与化学键键能的关系 3通常人们把拆开 1 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化学键的键能。现给出化学键的键能 (见下表 ): 化学键 H H l H 键能 /(kJ 1) 436 243 431 请计算 H2(g) g)=2g)的反应热 ( ) A 862 kJ 1 B 679 kJ 1 C 183 kJ 1 D 183 kJmo l 1 答案 C 解析 拆开 1 2 和 1 的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是 436 kJ 1 243 kJ 1 679 kJ 1;形成 2 31 kJ 12 862 kJ1,所以该反应的反应热是 679 kJ 1 862 kJ 1 183 kJ 1。 4. 白磷的化学式为 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 (如图 )。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十氧化四磷 (在十氧化四磷分子里只存在 P =键。 已知几种共价键的键能: P O 360 kJ 1; P=O 585 kJ 1; P P 198 kJ 1; O=O 498 kJ 1。 请问:在 P4(s) 5O2(g)=s)中, H _。 答案 2 982 kJ 1 解析 由 4 5=点燃 O 和P=显 5价、 2价等事实可知,在 2个 个 个 P 个 个 =构成了 样,在 1 个 2 个 P O 键、 4 个 P=O 3 键。 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6198 kJ 1 5498 kJ 1(12360 kJ 1 4585 kJ 1) 2 982 kJ 1。 知识点三 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5对放热反应: A B=C D,以下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B、 C、 ( ) A B B B C D 成物 ),反应放热, E(反应物 ) B 3 D 案 D 解析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破坏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反应热。对于该放热反应: H0,则 2,故 练方法技巧 思维模型的运用 4. 已知 H2(g) 12O2(g)=g)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问: a、 b、 c 分别代表什么意义?该反应是放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答案 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b 代表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 c 代表反应热;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H0。 解析 H2(g)和 12O2(g)与 2H(g)和 O(g)之间的能量差是 H2(g) 2H(g) 和 12O2(g) O(g)过程中断开 H H 键和 O=O 键吸收的能量,故 a 代表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 b 代表 2H(g) O(g)结合成 g)过程中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 图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故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H0。 练综合拓展 5下表中的数据是破坏 1 物质 2 I 量 (243 193 151 432 366 298 436 根据上述数据回答 (1) (5)题。 (1)下列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最低的是 ( ) A B C D 2)下列氢化物中,最稳定的是 ( ) A B C (3)=2代表 I)的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答: _。 (4)相同条件下, 代表 I)分别与氢气反应,当消耗等物质的量的氢气时,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最多的是 _。 (5)若无上表中的数据,你能正确回答出问题 (4)吗? 答: _,你的根据是 _ _。 答案 (1)A (2)A (3)放热反应 (4)5)能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生成的氢化物越稳定,反应放出的热量就越多 解析 破坏 1 出的能量越多,物质本身具有的能量越低,分子越稳定。(1)生成 1 2时放出的能量最多,为 436 (2)在氢化物中,生成 1 放出的能量最多,为 432 (3)分别计算出三个反应放出的热量依次为: 185 103 9 5 6已知 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 121 氧气中 1 =96 蒸气中 1 63 氢气中 1 _。 答案 436 析 因为 1 g 氢气完全燃烧生成水蒸气时放出热量 121 以 1 2与 12 2 完全燃烧生成 1 蒸气时放出热量 242 化学反应中之所以存在能量的变化是因为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存在旧键的断裂与新 键的形成,其中旧键的断裂需要吸收能量而新键的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发生上述反应 H2(g) 12O2(g)=g) H 242 kJ 1 时所发生键的变化为断裂 1 H 键和 12 =O 键、形成 2 此在此反应过程中断裂旧键需要吸收的能量为 12496 E(H H),形成新键释放的能量为 2463 926 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有 926 12496 k J E(H H) 242 得 E(H H) 436 1 第 2 课时 热化学方程式 目标要求 一、热化学方程式 1概 念 能表示参加反应的 物质的量 和 反应热 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2表 示意义 (1)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物质 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 热量 变化。 (2)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 物质的量 和实际生成的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 。 (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热与反应物、生成物的 物质的量 相对应。 3书 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 ; (2)标出对应的反应热 ; (3)标明反应所处的外界条件 (常温常压时,可不注明 )。 二、中和热的测定 1实 验原理 在 稀 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_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注 意事项 (1)碱液稍过量的目的是确保盐酸被完全中和。 (2)操作时动作要快目的是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 (3)实验中若使用了弱酸或弱碱,会使测得中和热的数 值偏小。 知识点一 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和意义 1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书 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只要在化学方程式的右端写上热量的符号和数值即可 B凡 是在加热或点燃条件下进行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C表 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 D氢 气在氧气中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2H2(g) O2(g)=2l) H 483.6 案 C 解析 A 项,热化学方程式还应注明各物质的聚集状态; 热反应有时在点燃 或加热时才能发生; D 项, 2热 化学方程式 C(s) g)=CO(g) H2(g) H 131.3 kJ 1表示 ( ) A碳 和水反应吸收 131.3 B 1 反应生成 1 31.3 量 C 1 31.3 D 1个固态碳原子和 1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 131.3 案 C 解析 依据反应热的概念,表示按照 热化学方程式计量数的物质的量反应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kJ 1,该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1 态碳和 1 一氧化碳气体和 1 31.3 别要指明水的状态。 知识点二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 列正确的是 ( ) A 2A B=2C 案 D 解析 A、 不正确。根据图象先确定物质总能量的相对关系,再确定放热: 2C(g)=2A(g) B(g) 4已 知在 110 5 298 2 84 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g)=H2(g) 12O2(g) H 242 kJ 1 B 2H2(g) O2(g)=2l) H 484 kJ 1 C H2(g) 12O2(g)=g) H 242 kJ 1 D 2H2(g) O2(g)=2g) H 484 kJ 1 答案 A 解析 氢气燃烧是放热反应,其 C、 2 84 所以 应逆向进行, 此 知识点三 中和热 1盐酸与 50 1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大小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_。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将 _(填 “ 偏大 ” 、 “ 偏小 ” 或 “ 无影响 ” )。结合日常生活的实际该实验在 _中进行效果更好。 (3)实验中改用 60 m L L 1盐酸与 50 m L L 1 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 _(填 “ 相等 ” 或 “ 不相等 ” ),所求中和热_( 填 “ 相等 ” 或 “ 不 相 等 ” ) , 简 述 理 由_。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 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_;用 50 m L 0.5 L 1 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_。 (均填 “ 偏大 ” 、 “ 偏小 ” 或 “ 无影响 ” ) 3 答案 (1)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2)偏小 保温杯 (3)不相等 相等 因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 1 和 1 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偏小 偏小 解析 要掌握实验操作要点: 量热计保温效果要好; 酸碱溶液的浓度要小; 酸碱一方要过量; 操作迅速准确,减少热量损失; 及时准确记录数据。中和热是在稀溶液中,1 和 1 H 发生中和反应生成 1 2O 时所放出的热量,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是 H =算出来的中和热是相同的。 练基础落实 1已 知热化学方程式: 2H2(g) O2(g)=2l) 571.6 kJ 1,则关于热化学方程式: 2l)=2H2(g) O2(g)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热 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表示分子数 B该 反应 C该 反应的 571.6 kJ 1 D该 反应可表示 36 g 水分解时的热效应 答案 B 解析 值相等,故 571.6 kJ 1; D 项错误。 2已 知: H2(g) F2(g)=2HF(g) H 270 kJ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2 L 氟化氢气体分解成 1 L 氢气与 1 70 B 1 70 在 相同条件下, 1 D 1个氢气分子与 1 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 2个氟化氢气体分 子放出 270 答案 C 解析 A 项中用 L 做单位是错误的,因为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 70 大于 270 3已 知充分燃烧 a 放出热量 b 乙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g) 5O2(g)=4g) 2l) H 4b kJ 1 B g) 52O2(g)=2g) l) H 2b kJ 1 C 2g) 5O2(g)=4g) 2l) H 2b kJ 1 D 2g) 5O2(g)=4g) 2l) H b kJ 1 答案 A 解析 乙炔燃烧是放热反应, H 0,则排除 B、 因反应生成 1 氧化碳气体时,放出热量为 b 生成 4 O2(g)应放出热量 4b 4已 知强酸与强碱在稀溶 液里反应的中和热可表示为 H ( (=l) H 57.3 kJ 1 对下列反应: = l) H Q1 kJ 1 12 ) =12 l) H Q2 kJ1 = l) H Q3 kJ 1 上述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则下列 ) A 3 B 1 C D 1 答案 A 解析 由题意知, 酸中存在电离平衡,其电离过程要吸收热量,故 C 2a 案 C 解析 抓比较的关键。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H0; (1)与 (2)是生成 物质的计量数是 2倍关系, 2a b;同理比较 (3)、 (4)得: 2c d,由于 g)=l)是放热反应, H0,故 ca, db,综合考虑,仅 练方法技巧 可逆反应的反应热分析技巧 6工 业生产硫酸过程中, 接触室中被催化氧化为 体,已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现将 2 1 2充入一密闭容器充分反应后,放出热量 98.3 时测得 0%,则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 A 2g) O2(g) 2g) H 196.6 kJ 1 B 2g) O2(g) 2g) H 98.3 kJ 1 C g)12O2(g) g) H 98.3 kJ 1 D g)12O2(g) g) H 196.6 kJ 1 答案 A 练综合拓展 7 已知: 应的 H 12.1 kJ 1; 应的 H 55.6 kJ 1。则 ( ) A 67.7 kJ 1 B 43.5 kJ 1 C 43.5 kJ 1 D 67.7 kJ 1 答案 C 解析 强酸和强碱反应的中和热为 55.6 kJ 1,当氢氰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时,由于氢氰酸为弱酸,存在氢氰酸的电离反应,该反应为吸热反应,故两者反应时放出的热量较强酸和强碱反应放出的热量少,两者的差值 (是氢氰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吸收的热量的数值, 电离反应吸热, 8 已 知 : 2H2(g) O2(g)=2l) H 571.6 kJ 1 g) 2O2(g)=g) 2l) H 890 kJ 1 现有 12 L(标准状况 ), 使其完全燃烧生成 2O(l), 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 3 695 则原混合气体中 ) A 11 B 13 C 14 D 23 答案 B 解析 设 112 2的物质的量为 x,则 890(5 x) 3 695,解得: x n( n( 13 。 9已 知 2H2(g) O2(g)=2l) H 571.6 kJ 1 5 CO(g) 12O2(g)=g) H 283 kJ 1 某 O 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时放出 量,同时生成 3.6 g 液态水, 则原混合气体中 O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_。 答案 0.2 0.2 析 由题意知:反应生成 3.6 g l),故 .6 g 1 0.2 0.2 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571.6 kJ12 0.2 全燃烧放 出的热量为 56.6 以 物质的量为 56.6 kJ 1 1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目标要求 一、盖斯定律 1含 义 (1)不管化学反应是 一步 完成或 分几步 完成,其反应热是 相同 的。 (2)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 始态 和 终态 有关,而与反应的 途径 无关。 例如, 2意 义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 间接地 计算 一些难以测定的 反应热 。 例如 : C(s) 12O2(g)=CO(g) 上述反应在 燃烧生成 可生成 同时还部分生成 此该反应的 但是下述两个反应的 (1)C(s) O2(g)=g) 393.5 kJ 1 (2)CO(g) 12O2(g)=g) 283.0 kJ 1 根据盖斯定律,就可以计算出欲求反应的 H。 分析上述两个 反应的关系,即知: H 则 C(s)与 O2(g)生成 CO(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 12O2(g)=CO(g) H 110.5 kJ 1。 思维拓展 热化学方程式的性质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进行方向改变,方向改变时,反应热数值不变,符号相反。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热可以同时改变倍数。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叠加,叠加时,物质和反应热同时叠加。二、反应热的计算 1根 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物质和反应热 之间的求算 例 1 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 4.5 反应: 2H2(g) O2(g)=2g)的 ) A 483.6 kJ 1 B 241.8 kJ 1 C 120.6 kJ 1 D 241.8 kJ 1 解析 已知 4.5 求方程式中生成 2 2O(g)的 H, 比例关系: 4.5 g2 8 g 1 解得 Q 483.6 H 483.6 kJ 1。 答案 A 2利 用燃烧热数据,求算燃烧反应中的其它物理量 例 2 甲烷的燃烧热 H 890.3 kJ 1 2 1 5 , 101 充分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约为 ( ) A 0 4 kJ 1 B 0 4 kJ 1 C 0 4 D 0 4 析 16 g 90.3 1 90.3 g 1 000 g 55 0 4 答案 C 3利 用盖斯定律的计算 例 3 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O3(s) 3CO(g)=2Fe(s) 3g) 26.7 kJ 1 3O3(s) CO(g)=2s) g) kJ 1 O4(s) CO(g)=3s) g) 36.5 kJ 1 则反应 s) CO(g)=Fe(s) g)的焓变为 ( ) A kJ 1 B kJ 1 C kJ 1 D kJ 1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首先考虑目标反应与三个已知反应的关系,三个反应中, e、 与这四种物质无关的 此将 3 2 得到: 6s) 6CO(g) 6Fe(s) 6g) H kJ 1 化简 : s) CO(g) Fe(s) g) H kJ 1 答案 A 知识点一 盖斯定律及应用 1运 用盖斯定律解答问题 通常有两种方法: 其一, 虚拟路径 法:如 C(s) O2(g)=g), 可设置如下: 二: 加合 (或叠加 )法:即运用所给方程式就可通过加减的方法得到新化学方程式。 如:求 磷 )=4P(红磷 )的热化学方程式。 已知: P4(s,白磷 ) 5O2(g)=s) 4P(s,红磷 ) 5O2(g)=s) 即可用 得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 答案 磷 )=4P(红磷 ) H 已 知: g)=l) H Q1 kJ 1 g)=l) H Q2 kJ 1 g) 3O2(g)=2g) 3g) H Q3 kJ 1 若使 46 后恢复到室温,则放出的热量为 ( ) A ( B 1 ( D (3案 D 3 解析 46 2l) 根据题意写出目标反应 l) 3O2(g)=2g) 3l) H 然后确定题中各反应与目标反应的关系 则 H (3kJ 1 知识点二 反应热的计算 3已 知葡萄糖的燃烧热是 H 2 840 kJ 1,当它氧化生成 1 g 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 ) A 26.0 B 51.9 C 155.8 D 467.3 案 A 解析 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s) 6O2(g) 6g) 6l) H 2 840 kJ 1 据此建立关系式 6 H 618 g 2 840 g x 得 x 2 840 8 g 26.3 4 已 知 : 2H2(g) O2(g)=2l) H 571.6 kJ 1 CO(g) 12O2(g)=g) H 282.8 kJ 1 现有 标准状况 ),经完全燃烧后放出的总热量为 710.0 生成 18 燃烧前混合气体中 ) A 80% B 50% C 60% D 20% 答案 B 解析 根据生成 18 2,该反应产生的热量为 285.8 10.0 285.8 424.2 物质的量为 n( 424.2 kJ 1 1.5 V( 100% 50%。 练基础落实 1已 知: (1)Zn(s) 1/2O2(g)=s) H 348.3 kJ 1 (2)2Ag(s) 1/2O2(g)=s) H 31.0 kJ 1 则 Zn(s) s)=s) 2Ag(s)的 ) A 317.3 kJ 1 B 379.3 kJ 1 C 332.8 kJ 1 D 317.3 kJ 1 答案 A 解析 H 348.3 kJ 1 ( 31.0 kJ 1) 317.3 kJ1 2已 知 25 、 101 : 4Al(s) 3O2(g)=2s) 4 H 2 834.9 kJ 1 4Al(s) 2O3(g)=2s) H 3 119.1 kJ 1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 A等 质量的 3能量低,由 3为吸热反应 B等 质量的 3能量低,由 3为放热反应 C 2稳定,由 3为吸热反应 D 3稳定,由 3为放热反应 答案 A 解析 将两个热化学方程式叠加处理得: 3O2(g) 2O3(g) H 284.2 kJ 1,所以 3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3能 源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们的燃烧热依次为 285.8 kJ 1、 282.5 kJ 1、 726.7 kJ 1。已知 O(g) 2H2(g)=l)。则 2反应合成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 A CO(g) 2H2(g)=l) H 127.4 kJ 1 B CO(g) 2H2(g)=l) H 127.4 kJ 1 C CO(g) 2H2(g)=g) H 127.4 kJ 1 D CO(g) 2H2(g)=g) H 127.4 kJ 1 答案 A 解析 根据目标反应与三种反应热的关系,利用盖斯定律,首先计算出目标反应的反应热 H 2 ( 285.8 kJ 1) ( 282.5 kJ 1) ( 726.7 kJ 1) 127.4 kJ 1。 4已 知火箭燃料二甲基肼 (燃烧热为 6 000 kJ 1,则 30 ) A 1 500 B 3 000 C 6 000 D 12 000 案 B 解析 二甲基肼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60,30 g 二甲基肼是 0.5 出的热量是燃烧热的一半,即 3 000 练方法技巧 用关系式求反应热 5在 一定条件下,充分燃烧一定量的丁烷放出热量为 Q 0),经测定完全吸收生成的 5 L 1的 00 好生成正盐,则此条件下反应 g) 132 O2(g)=4g) 5g)的 ) A 8Q kJ 1 B 16Q kJ 1 C 8Q kJ 1 D 16Q kJ 1 答案 D 解析 建立关系式: 4 8 H 1 4 8 H 5 L 1 H 8 Q kJ10.5 16Q kJ1 练综合拓展 6比 较下列各 组热化学方程式中 (1)S(s) O2(g)=g) (g) O2(g)=g) 2 (2)g) 2O2(g)=g) 2l) 5 g) 2O2(g)=g) 2g) 2 (3)煤作为燃料有两种途径 : 途径 1 直接燃烧 C(s) O2(g)=g) 燃烧水煤气 : 2CO(g) O2(g)=2g) 2) (3) 12( 解析 反应热的大小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与反应物的多少有关。 比较 包括符号,对于放热反应,热值越大, 7发 射卫星时可用肼 (燃料,用二氧化氮作氧化剂,这两种物质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蒸气。 已知 : N2(g) 2O2(g)=2g) H 67.7 kJ 1 g) O2(g)=N2(g) 2g) H 534 kJ 1 12H2(g)12F2(g)=HF(g) H 269 kJ1 H2(g) 12O2(g)=g) H 242 kJ 1 (1)肼和二氧化氮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此反应用于火箭推进,除释放大量能量和快速产生大量气体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 _。 (2)有人认为若用氟气代替二氧化氮作氧化剂,则反应释放的能量更大。肼和氟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答案 (1)2g) 2g)=3N2(g) 4g) H 1 135.7 kJ 1 产物无污染 (2)g) 2F2(g)=N2(g) 4HF(g) H 1 126 kJ 1 解析 写出目标反应,然后再利用题给条件计算出反应热,最后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第 2 课时 习题课 1 下 列与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生 成物总能量一定低于反应物总能量 B放 热反应的反应速率总是大于吸热反应的反应速率 C应 用盖斯定律,可计算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焓变 D同 温同压下, H2(g) g)=2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 答案 C 解析 放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低于反应物总能量,吸热反应生成物总能量高 于反应物总能量, A 错误;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本身的性质、温度、压强、浓度、催化剂等因素有关,与吸热、放热反应无关, B 错误;通过盖斯定律可以间接测量某些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焓变, 温同压下, H2(g) g)=2g)的反应条件不会影响 2在 298 K、 100 ,已知: 2g)=O2(g) 2H2(g) l2(g) H2(g)=2g) 6 2g) 2g)=4g) O2(g) ) A 2 2 案 A 解析 令 2g)=O2(g) 2H2(g) g) H2(g)=2g) 2g) 2g)=4g) O2(g) 根据盖斯定律,将反应 反应 2 即可求得反应 ,因此有 2 3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 A甲 烷的标准燃烧热为 890.3 kJ 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g) 2O2(g)=g) 2g) H 890.3 kJ 1 B 500 、 300 ,将 0.5 2和 1.5 2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 g),放热 19.3 热化学方程式为 N2(g) 3H2(g) 2g) H 1 C氯 化镁溶液与氨水反应: 2=H)2 D氧 化铝溶于 2=2 案 D 解析 由燃烧热的定义可知,水应以液态形式存在,故 A 项错误; 2反应生成 能完全进行,故 19.3 .5 2与 1.5 2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故 B 项错误; 2O 为弱电解质,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应写成化学式的形式,故 C 项错误;氧化铝与 成物是 D 项正确。 4 已知: (1)s) 32C(s)=32g) 2Fe(s) 234.1 1 (2)C(s) O2(g)=g) 393.5 kJ 1 则 2Fe(s) 32O2(g)=s) 的 ) A 824.4 kJ 1 B 627.6 kJ 1 C 744.7 kJ 1 D 169.4 kJ 1 答案 A 解析 32 (2) (1)就可得 2Fe(s) 32O2(g)=s),则 H 32 824.4 kJ 1。 5 100 13体积, 3体积,且 C(s) 12O2(g)=CO(g) H(25 ) kJ 1, CO(g) 12O2(g)=g) H(25 ) kJ 1。 与这些碳完全燃烧相比较,损 失的热量是 ( ) A B 2 D 3 274.3 案 C 解析 损失的热量就是 为 13,即有 13的 以建立关系式: C H 12 g 1 003 g Q 故 Q 1003 g 112 g 6在 微生物作用的条件下, 经过两步反应被氧化成 。两步反应的能量变化示意图如下: 第一步反应是 _反应 (选填 “ 放热 ” 或 “ 吸热 ” ),判断依据是 _。 1 H 4 (部氧化成 (热化学方程式是 _。 答案 放热 H 273 kJ 10(或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 4 ( 2O2(g)=2H ( ( l) H 346 kJ 1 7废 旧印刷电路板的回收利用可实现资源再生,并减少污染。废旧印刷电路板经粉碎分离,能得到非金属粉末和金属粉末。 用 2知: Cu(s) 2H (=( H2(g) H kJ 1 2l)=2l) O2(g) H kJ 1 H2(g) 12O2(g)=l) H kJ 1 在 液中 , 应 生 成 和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为_。 答案 Cu(s) l) 2H (=( 2l) H kJ 1 解析 已知热反应方程中 12 得: Cu(s) 2H ( l)=( 2l) H kJ 1 H 12 kJ 1 12 ( kJ 1) ( kJ 1) kJ 1 8 由 磷灰石 主要成分 F在高温下制备黄磷 (热化学方程式为 4F(s) 21s) 30C(s)=3P4(g) 20s) 30CO(g) g) H 已知相同条件下 : 4F(s) 3s)=6(s) 2s) g) (s) 10C(s)=P4(g) 6s) 10CO(g) s) s)=s) H , H _。 8 答案 (1) 3 18 依 据叙述,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若适量的 2完全反应,每生成 23 g 吸收 热化学方程式为 _ _。 (2)用 态 )完全燃烧生成 有5出 650 热化学方程式为 _ _。 (3)已知拆开 1 1 1 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 436 91 946 2反应生成 _ _。 答案 (1)N2(g) 2O2(g)=2g) H 67.8 kJ 1 (2)g) 52O2(g)=2g) l) H 1 300 kJ 1 (3)N2(g) 3H2(g) 2g) H 92 kJ 1 解析 根据反应热和燃烧热的定义计算出相关的热量,同时注意物质的状态,再书写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即可。 10已 知 25 、 101 l) 2O2(g)=2g) 2l) 870.3 kJ 1 C (s) O2(g)=g) 393.5 kJ 1 H 2(g) 12O2(g)=l) 285.8 kJ 1 则反应 : 2C (s) 2H2(g) O2(g)=l) 在该条件下的反应热 _。 答案 488.3 kJ 1 11如果 1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这个规律称为盖斯定律。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北京奥运会 “ 祥云 ” 火炬燃料是丙烷 (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燃料是丙烯 ( 丙烷脱氢可得丙烯。 已知: g) (g) H(g) H2(g) 156.6 kJ/=g) (g) H(g) 32.4 kJ/相同条件下,丙烷脱氢得丙烯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_ _。 (2)已知: 0 s)=s) 10g) kJ/0H 2O(s)= 2O(s) 9g) kJ/出 2_ _。 答案 (1)g) g) H2(g) H 124.2 kJ/9 (2) 2O(s)=s) g) H kJ/析 (1)由 g) (g) H(g) H2(g) 156.6 kJ/ =g) (g) H(g) H 32.4 kJ/ 可以得到 g) =g) H2(g) H 156.6 kJ/32.4 kJ/ 124.2 kJ/2)根据盖斯定律,将题中反应 得: 2O(s)=s) g) H kJ/2 已知 : CO(g) 12O2(g)=g) H 283 kJ 1 g) 2O2(g)=g) 2g) H 802.3 kJ 1 H2(g) 12O2(g)=g) H 241.8 kJ 1 1 792 L(标准状况 )的 2组成的混合物,在量热器中燃烧时,放出 向燃烧产物中再加一定量的 放出 量,求原混合物中各气体的体积。 答案 V( ( ( 析 此题涉及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等知识点,通过运用物质的量进行燃烧热的计算,比较深入地考查分析、推理和计算能力。 解此题 时,首先正确理解热化学方程式中 后根据题给数据,建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摩尔体积、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求得答案。 因为当再加入 出的热量增加,所以原混合物中含过量 n( 41.8 kJ 1 求出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3化 工生产中用烷烃和水蒸气反应得到以 种混合气体可用于生产甲醇和合成氨,对甲烷而言,有如下两个主要反应: (g) 12O2(g)=CO(g) 2H2(g) 36 kJ 1 (g) g)=CO(g) 3H2(g) 216 kJ 1 由反应 、 推出总反应热为零的总反应方程式 ,并求进料气中空气 (与水蒸气的体积比。 答案 7g) 3O2(g) g)=7CO(g) 15H2(g) H 0 V(空气 ) V( 1007 解析 将 6 得出的式子与 相加: 6g) 3O2(g)=6CO(g) 12H2(g) 10 6 216 kJ 1 7g) 3O2(g) g)=7CO(g) 15H2(g) H 0 所以 总反应式 为 7g) 3O2(g) g)=7CO(g) 15H2(g) H 0 其中 V 2O 31,则 V 空气V 21%1 1007 。 1 第二节 燃烧热 能源 目标要求 道节约能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实际意义。 一、燃烧热 1概 念 101_1_全 燃烧生成 稳定的氧化物 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单位 kJ 1。 2燃 烧热与中和热的重要区别 (1)反应环境的区别:燃烧热必须是燃烧反应而且是完全燃烧,有 加;而中和热是稀溶液 中的 酸碱中和 反应。 (2)反应实质不同:燃烧反应是氧化还 原反应;中和反应是 复分解反应 。 (3)规定物质不同:燃烧热是 1 和热是 生成 1_ 二、能源 1能 源是能提供 能量 的资源,它包括 化石燃料 (煤、石油、天然气 )、 阳光 、 风力 、 流水 、潮汐 以及柴草等。 2解 决能源危机的方法 (1)科学地控制 燃烧 反应,使燃料充分 燃烧 ,提高能源的 使用效率 。 (2)寻找新的能源,现正探索的新能源有 太阳能 、 氢能 、 风能 、 地热能 、 海洋能 和 生物质能 等,它们资源丰富,可以 再生 ,没有污染或很少有污染。 知识点一 燃烧热 1下 列关于燃烧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1 B常 温下,可燃物燃烧放出的热量 C在 25 、 0 5 , 1 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D燃 烧热随化学方程式前的化学计量数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 C 2以 下几个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有关物质燃烧时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 ) A C(s) 12O2(g)=CO(g) H 110.5 kJ 1 B C(s) O2(g)=g) H 393.5 kJ 1 C 2H2(g) O2(g)=2l) H 571.6 kJ 1 D H2(g) 12O2(g)=g) H 241.8 kJ 1 答案 B 解析 要考虑两个要素: 1 知识点二 能源 3关 于能源,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油、 天然气等燃料的最初来源都可追溯到太阳能 2 B柴 草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生物能 C核 能和地热能来自地球自身 D潮 汐能来源于月球引力做功 答案 B 解析 B 选项中,柴草燃烧是剧烈的氧化反应,燃烧时化学能转变为热能,而柴草具有的化学能的最初来源也可追溯到太阳能,因为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必须依靠阳光,通过光合作用,叶绿体将 此过程中,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贮存在植物中,通过燃烧,又释放出来。故 4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 能是二次能源 B电 能是二次能源 C天 然气是可再生能源 D水 煤气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 B 练基础落实 1下 列热化学方程式中 ) A CO(g) 12O2(g)=g) H 283 kJ 1 B g) 2O2(g)=g) 2g) H 802.3 kJ 1 C 2H2(g) O2(g)=2l) H 571.6 kJ 1 D H2(g) g)=2g) H 184.6 kJ 1 答案 A 解析 根据燃烧热的概念知应是 1 成常温常压下稳定的氧化物, 述情况下液态稳定。 2已 知 285.8 kJ 1, 燃烧热为 282.8 kJ 1;现有 (标准状况 ),经充分燃烧后,放出总热量为 生成液态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CO(g) O2(g)=2g) H 282.8 kJ 1 B H2(g) O2(g)=2g) H 571.6 kJ 1 C燃 烧前混合气体中 0% D燃 烧后的产物全部与足量的过氧化钠作用可产生 2 答案 D 解析 根据 565.6 kJ 1, 为液态水, 体积应进行计算。 设 x、 y 则 x y 烧放热为 : 285.8 x 解 联立方程得 x y 0.1 0%, 根据元素守恒 烧后生成 燃烧前 物质的量相等,与 2是 3根 据以下 3个热化学方程式 2g) 3O2(g)=2g) 2l) H Q1 kJmo l 1 2g) O2(g)=2S(s) 2l) H Q2 kJ 1 3 2g) O2(g)=2S(s) 2g) H 1 判断 ) A 2 B 3 C 2 D 1案 A 4已 知化学反应: C(s) 1/2O2(g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