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密押资料]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岩土工程勘察(二).docx
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5页/共35页)
编号:1351859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3.2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6-30
上传人:爱****睛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四川
IP属地:四川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注册土木工程师
注册
土木工程师
- 资源描述:
-
公路工程 注册土木工程师,公路工程,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
- 内容简介: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密押资料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岩土工程勘察(二)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密押资料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岩土工程勘察(二)专业知识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岩土工程勘察(二)一、多项选择题问题:1. 在选择建设场地时,下列 属于抗震危险地段。A.可能发生滑坡的地段B.可能发生地陷的地段C.可能发生地裂的地段D.高耸孤立的小丘E.液化指数小于5的地段 A B C D E答案:ABC问题:2. 重要工程地基中的软弱黏土层,应进行专门的抗震试验研究和分析。一般情况下,地基中的软弱黏土层的评价可采用以下 措施。A.液性指数IL0.75B.无侧限抗压强度qO50kPaC.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4D.灵敏度St4 A B C D答案:ABCD问题:3. 下列关于场地选择的准则中, 是正确的。A.避免在软弱的天然地基上建造高层建筑B.为了安全,对于各类场地条件,均按最不利状态确定地震作用C.避免在极不稳定的土壤上进行建造D.视地基土质和结构特点,采取适宜抗震措施E.根据土质条件和地震烈度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调整 A B C D E答案:ACDE问题:4. 减轻液化影响可综合采用以下 措施。A.选择合适的基础埋深B.调整基底面积,减少基础偏心C.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D.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合理设置沉降缝,避免采用对不均匀沉降敏感的结构等E.管道穿越建筑物处应留足够尺寸或采用柔性接头 A B C D E答案:ABCDE问题:5.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砂土和粉土是否产生地震液化分为初判和细判,初判的条件有( )。A.地下水位B.地质年代C.黏粒含量D.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 A B C D答案:ABCD问题:6. 在抗震设防区的饱和砂土或粉土,当符合下列 条件时,可初步判断为非液化土。A.标准贯入试验实际锤击数小于临界锤击数B.基本烈度为7度,粉土黏粒含量10%C.基本烈度为8度,粉土黏粒含量13%D.基本烈度为9度,粉土黏粒含量15%E.形成土的地质年代早于第四纪晚更新世 A B C D E答案:BCE问题:7. 下列关于场地类别的阐述中,正确的有 。A.场地类别为类,场地震害效应大B.场地类别为类,说明土层密实、坚硬C.分层土的剪切波速越小,说明土层越密实、坚硬D.覆盖层越薄,震害效应越大 A B C D答案:AB问题:8. 抗震场地土的类型划分是根据以下 因素确定的。A.岩土名称B.岩土性质B.土层剪切波速D.场地覆盖层厚度 A B C D答案:ABC问题:9. 根据我国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规定,下列阐述正确的有 。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及6度以上地区的建筑物,必须进行抗震设计B.根据建筑物重要性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C.根据基本烈度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D.根据50年内发生地震烈度的超越概率不同,抗震设防分为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A B C D答案:AB问题:10. 地基中的软弱黏土层,可根据建筑物的类型和具体情况,采用以下 抗震措施。A.挖除或置换地基中的软弱黏土B.预压加固C.压重和砂井排水D.桩基或复合地基 A B C D答案:ABCD问题:11. 若p为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pmax为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faE为调整后地基土抗震承载力,在验算天然地基在地震作用下的竖向承载力时,下列说法中 是正确的。A.pfaE,且pmax1.2faEB.pfaE,且pmax1.25faEC.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不超过25%D.基础底面与地基土之间零应力区不超过15% A B C D答案:AD问题:12.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有关规定,下列阐述正确的有( )。A.我国多次强烈地震的震害经验表明,在遭受破坏的建筑中,因地基失效导致的破坏较上部结构惯性力的破坏少,大量一般的天然地基都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B.在天然地基抗震验算中,对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的规定,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C.地基基础的抗震验算,一般采用所谓“拟静力法”,此法假定地震作用如同静力,然后在这种条件下验算地基和基础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压力的计算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即各作用力分项系数均取1.0的组合D.在液化层深厚的情况下,消除部分液化沉陷的措施,即处理深度不一定达到液化下界而残留部分未经处理的液化层,从我国目前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上看是较合适的 A B C D答案:ABCD问题:13. 地震时会产生严重液化的地基,在确定地基处理和基础方案时,下列 措施符合抗液化震害要求。A.采用筏形基础或箱形基础等刚度好的基础,基底放在液化土层上B.采用桩基,桩端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一定深度C.采用振冲、砂桩等方式密实液化土层,使土层的标准贯入击数大于临界值D.采用深基础,基础底面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 A B C D答案:BCD问题:14. 对于黏土或砂土地基,可不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进行液化判别的条件是 。A.基本烈度为6度,地下水位深度为4mB.基本烈度为7度,地下水位深度为5mC.基本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深度为7mD.基本烈度为7度,粉土中黏粒含量大于10%E.基本烈度为8度,粉土中黏粒含量大于10% A B C D E答案:AD问题:15. 采用天然地基的建筑,可不进行地基和基础抗震承载力验算的有 。A.6度地震区,建造在类场地的高层建筑B.8度地震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00kPa的8层(高度不小于25m)民用框架建筑C.9度地震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110kPa的单层厂房D.砌体房屋 A B C D答案:BD问题:16. 在下列地基抗液化措施中,满足减轻液化影响要求的措施有 。A.采用箱形基础B.减轻荷载,增强上部结构整体刚度和均匀对称性C.选择合理的基础埋深D.减小基底面积E.提高基础强度 A B C D E答案:ABC问题:17.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有关规定,下列建筑 可以不进行天然地基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A.6度时的建筑(建于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除外)B.砌体房屋C.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情形下的一般单层厂房和单层空旷房屋D.不超过8层且高度在25m以下的一般应用框架房屋,其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不存在软弱黏性土 A B C D答案:ABCD问题:18. 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沉陷的措施中,正确的有 。A.用非液化土替换部分液化土层B.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C.采用加密法加同时,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D.采用桩基时,桩顶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的长度(不包括桩尖部分),除应按计算确定外,对碎石土、砾、粗砂、中砂、坚硬黏性土尚不宜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不宜小于1.5mE.采用深基时,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的稳定土层中,其深度不应小于0.5m A B C D E答案:BCDE问题:19. 对于边坡工程应按下列原则考虑地震作用的影响,正确的有 。A.对于岩石基坑工程,应按地震基本烈度降低一度作抗震计算B.对支护结构和锚杆外锚头等,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C.边坡工程的抗震设防烈度可采用地震基本烈度,且不应低于边坡破坏影响区内建筑物的设防烈度D.对抗震设防的边坡工程,其地震效应计算应按现行有关标准执行 A B C D答案:BCD问题:20. 建筑使用期限50年内,发生超越63%、10%、2%概率的地震烈度,应分别定为 。A.多遇地震烈度B.极限设防烈度C.基本烈度D.罕遇地震烈度E.极限烈度 A B C D E答案:ACD问题:21. 下列有关抗震设防区地基土液化的阐述中,正确的有 。A.当地基有饱和砂土或粉土时,需进行液化判别B.存在液化土层的地基,应根据其液化指数划定其液化等级C.设防烈度在7度以下,可不考虑液化判别和地基处理D.当地基土中存在液化土层,桩基的桩端应置于液化土层上面一定距离处 A B C D答案:AB问题:22. 粉土的黏粒含量百分率,设防烈度7度、8度和9度时分别不小于 时,可判为不液化。A.8B.10C.12D.13E.16F.18 A B C D E F答案:BDE问题:23. 全部消除液化的措施有( )。A.采用桩基,桩基端部伸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对于碎石土、砾、粗、中砂,坚硬黏土和密实粉土不应小于0.5m,对其他非岩石土不应小于1.5mB.用非液化土替换全部液化土层C.采用深基础,基础底面应埋入液化深度以下稳定土层中,深度不小于0.5mD.采用挤密法,挤密法的振冲、砂石桩法和强夯、强夯置换法、灰土或土挤密桩法等,应处理至液化深度下界,同时桩问土的标贯击数应大于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 A B C D答案:ABCD问题:24. 地基中的可液化土层,可根据工程的类别和具体情况,选用下列 抗震措施。A.挖除可液化土层并用非液化土置换B.振冲加密、重夯击实等人工加密的方法C.填土压重D.桩体穿过可液化土层进入非液化土层的桩基E.混凝土连续墙或其他方法围封可液化地基 A B C D E答案:ABCDE二、案例分析题问题:1. 有一建筑场地,地表以下03m为黏土层,318m为粉砂层,整个粉砂层在地震中可能产生液化,粉砂层的液化抵抗参数Ce=0.65,在工程中采用摩擦桩基础,桩身穿过整个粉砂层进入以下的非液化土层中,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计算桩在整个粉砂层范围内桩侧阻力总的折减系数,其值与 最为接近。A.0.51B.0.33C.0.67D.1答案:A由Ce=0.65,查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中表224可得: 310m,折减系数为:a1=1/3 1018m,折减系数为:a2=2/3 所以总的侧阻力折减系数: 有一独立基础,基底尺寸lb=2.5m2m,如图9-4所示,基础埋深1.5m,基础底面作用竖向力F=800kN,弯矩M=120kNm,地震作用时,竖向拉力F1=55kN,水平力T=180kN,地基为黏性土,其e及IL均小于0.85,承载力特征值fak=210kPa,土的黏聚力c=10kPa,内摩擦角=30。,重度=18.5kN/m3,图9-4基底与土之间摩擦系数=0.2。 试回答以下问题: 2. 考虑地震力作用时,验算竖向承载力其验算式左右两端与下列( )最为接近。A.p=228.7kPafaE=311.5kPa,pmax=324.7kPa1.2faE=373.8kPa,不满足验算要求B.p=228.7kPa%faE=311.5kPa,pmax=324.7kPa%1.2faE373.8kPa,满足验算要求C.p=228.7kPa%faE=280.5kPa,pmax=324.7kPa1.2faE=336.6kPa,满足验算要求D.p=228.7kPafaE=280.5kPa,pmax=324.7kPa1.2faE=336.6kPa,不满足验算要求答案:B按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第524条,得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d值查此规范中表524为1.6): fa=fak+b(b-3)+m(d-0.5) =210+0+18.51.61=239.6kPa 地基抗震承载力: faE=afa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的表423,得地基土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3 faE=1.3239.6=311.5kPa 验算竖向承载力: 偏心距 pmin=228.7-960 所以地震力作用时,基础底面压力满足要求,选B。 3. 验算基础抗水平滑移承载力时,其验算式左右两端与下列 最为接近。(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采用被动土压力的1/3计算)A.229kNH180kNB.320kNH180kNC.172kNH180kND.283kNH180kN答案:A基底竖向力为: FF1+G80055+201.52.51.5=857.5kN 基底摩阻力为:857.50.2=171.5kN 基础正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采用被动土压力的1/3。 所以基础抗水平滑移承载力为: 171.5+57.2=228.7kNH180kN 条件和案例题11相同,若作用在桩箱基础上的结构总水平地震力F=14000kN,粉质黏土的地基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1=16000kN/m4,其重度=18.5kN/m3,rsat=19kN/m3,黏聚力c=0,内摩擦角=30,粉土m2=26000kN/m4,粉土黏粒小于0.005mm的颗粒含量为1.5%,在深度为8m处标贯试验击数N=12,群桩效应综合系数h=1.0,试问答下列问题: 4. 群桩基础的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与 最为接近。A.48kNB.82kNC.97kND.126kN答案:C计算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Ncr: 8度地震区,地震设计分组为第一组时N0=10,因为ds=8m,dw=1.5m,c取3, 所以: Ncr=100.9+0.1(8-1.5)=15.5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43条,对液化土层的水平抗刀应乘以折减系数,由0.60.770.8,ds=810,查此规范表443得,折减系数为1/3。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的附录C,可知分层土主要影响深度hm=2(d+1)=2(0.4+1)=2.8m,在此深度范围内存在两层不同土时,按此规范叩的式(C.0.2-1)进行m值计算: m1=16000kN/m4,m2=260001/3=8670kN/m4,h1=2m,h2=0.8m,所以m=12400kN/m4 计算水平变形系数a: C30混凝土,Ec=3107kN/m2,且 b0=1.56+0.5=1.50.4+0.5=1.1m,所以: EI=0.85EcI0=0.8531072.1310-3=54400kNm2 计算单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ah=0.758318=13.64,按(JGJ 942008)表572按桩顶铰接,由此得桩顶水平位移系数vx=2.441。 据(JGJ 942008)中公式(573-5),预制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为: 其中,x0a为桩顶容许水平位移,取10mm,因此 计算群桩基础的复合基桩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Rhl=hRh=1.097.2=97.2kN 5. 验算桩箱基础抗震水平承载力设计值是否满足要求时,其验算式左右两端与下列 最为接近。A.28650kN14000kNB.35440kN14000kNC.42680kN14000kND.48680kN14000kN答案:B计算箱基侧面被动土压力: 所以: Ep=355kN/m 根据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基础侧面土的水平抗力可采用被动土压力的1/3。 因此,箱基侧面土的水平拉力为: 验算桩箱基础抗震水平承载力设计值: T=97.2350+1420=35440kN14000kN 所以,桩箱基础地震水平承载力设计值满足要求。 某场地拟建6层住宅,经岩土工程勘察,已知该场地地基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由上至下依次分为5层: 素填土,天然重度1=18kN/m3,层厚h1=0.8m; 粉质黏土,天然重度2=18.5kN/m3,层厚h2=0.7m; 中密粉砂,层厚h3=2.3m,标准贯入试验值:深度2.002.30m,N=12;深度3.003.30m,N=13; 中密细砂,层厚h4=4.3m,标准贯入试验值:深度5.005.30m,N=15;深度7007.30m,N=16: 可塑一硬塑粉质黏土,层厚h5=5.60m;地下水位埋深2.50m,位于第层粉细砂的中部。当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考虑砖混结构,条形基础,基础底面宽度b=1.2m,基础埋置深度d=1.8m。试回答以下问题: 6. 对初步判别:d0+db-2du;d0+db-3dw;du+dw1.5d0+2db+4.5,阐述正确的是( )。A.都正确B.对,错C.正确,错D.全部错误答案:A根据勘察结果,该场地地基为第四纪全新世冲击层,在更新世Q3以后。当地地震烈度为8度,液化土特征深度d0=8;上覆非液化土层厚度du=2.50m;地下水位深度 du=2.50m。 du=2.50d0+db-2=8+2-2=8 dw=2.50 A.无液化的可能B.有液化的可能C.难以判别D.液化与不液化均有可能答案:A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a深度2.002.30m,位于地下水位以上,为不液化土; b深度3.003.30m,N=13,标准贯入点深度ds=3.15m,黏粒含量c=3,N0=10,则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为 C深度5.005.30m,N=15。 d深度7.007.30m,N=16。 Ncr=100.9+0.1(7.15-2.5) =13.65N=16,不会液化。 故该地基下土层无液化可能,所以选A。 有一拟建筑场地位于8度区,基础埋深1.5m。场地地层、标准贯入点的位置及锤击数如图9-2所示。地下水位在地表下1.5m。试进行场地液化判别及液化等级的确定。 8.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要求进行液化判别,根据上述数据确定的液化指数最接近于( )。A.16B.11C.8.5D.6.5答案:B液化初步判别: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3.3条进行初判。 du=1.50d0+db-2-8-2-2=8 dw=1.5d0+db-3-8+2-3=7 du+dw=3.01.5d0+2db-4.5-1.58+22-4.5=11.5 不满足初步判别不液化或不考虑液化3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还应根据标准贯入试验进行液化判别。 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液化: 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34条,将不同深度处的标准贯入锤击数(未经杆长修正)代入规范公式中,求临界标贯值: ds=1.9m: Ncr=N00.9+0.1(ds-dw) =100.9+0.1(1.9-1.5)1=9.45,为液化土。 ds=4.5m:Ncr=12N=16,为不液化土。 ds=5.5m:Ncr=13N8,为液化土。 ds=6.5m:Ncr=14N=16,为不液化土。 ds=7.5m:Ncr=15N=12,为液化土。 通过以上计算,ds=1.9m、5.5m和7.5m的三个标贯点处的砂土均属可液化。 计算液化等级: 液化等级的计算只需计算可液化的三个标贯点,其他标贯点不必计算。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35条公式(435),可得到该土层液化指数ILE为: =0.471.110+0.381.09.5+0.21.57.25 =11 9. 若为液化土,判别液化等级为( )。A.轻微B.中等C.严重D.不考虑液化答案:B因为5ILE=1115,所以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2001)第435条表435可以判断液化等级为中等。 在某一8度地震区,有一场地表层03m为黏性土,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在其底下610m有一液化粉砂层,平均标贯击数N=10,地下水位于地面下1.5m,若要对粉砂层进行抗液化处理,采用锤击沉管法成孔然后灌入砂石,桩径采用0.4m,正方形布桩,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试问答以下 问题: 10. 设计砂石桩复合地基,桩间距S约为( )。A.0.86mB.1.22mC.1.56mD.1.85m答案:B计算粉砂层液化判别标贯击数临界值: 10m处粉砂 Ncr=N00.9+0.1(ds-dw) 8度地震区,设计分组为第一组,N0=10 Ncr=100.9+0.1(10-1.5)=17.518 确定砂石桩面积置换率: 砂石桩采用沉管挤密碎石桩对土有挤密作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式(443)计算挤土桩面积置换率 N1=Np+100(1-e-0.3Np) 式中 N1打桩后的标准贯入击数; N0打桩前的标准贯入击数; 面积置换率。 所以有 18=10+100(1-e-0.310) 砂石桩设计: 砂石桩桩径0.4m,桩长为10m,采用沉管挤密碎石桩,正方形布桩,=0.084 由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式(7282)可知: m=d2/d2e 式中m=0.084,dc=1.13s所以有 据此得:s=1.22m 11. 砂石桩体承载力特征值应达到 左右。A.400kPaB.550kPaC.350kPaD.480kPa答案:A根据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02)式(728-1) fspk=mfpk+(1-m)fsk 式中fspk振冲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fpk桩体承载力特征值(kPa); fsk处理后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m同上,桩土面积置换率。 所以有: 180=O.084fpk+(1-0.084)160 fpk=398.1kPa 有一截面积为0.4m0.4m的预制方桩(C30),桩长18m,桩顶面在地面下4m处,地面下土层分布情况:06m为粉质黏土,qak=26kPa;612.5m为粉土,qsik=30kPa;黏粒含量为1.5%;12.520m为粉砂,qsik=36kPa;2023m为砾砂,qsik=52kPa,qpk=3200kPa,地下水位1.5m,试回答以下问题: 12. 按粉土和粉砂不发生液化,求非液化土中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其大小与 接近。A.452kNB.698kNC.941kND.1256kN答案:C粉土和粉砂层不发生液化时,单桩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为: Quk=40.4(226+6.530+7.536+252)+32000.42 =1505.6kN 所以,单桩承载力特征值为: Ra=1505.6/2=752.8kN 非液化土中单桩抗震承载力特征值,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规定,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可比非抗震设计时提高25%,所以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RaE=752.81.25=941kN 13. 若粉土和粉砂发生液化,且在11m处标贯击数N=9,18m处标贯击数N=18,地下水位3.5m,8度地震区,当按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时,单桩竖向抗震承载力特征值与( )最为接近。A.577kNB.356kNC.486kND.684kN答案:A当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 糊士和粉砂发生液化时: 在11m处Ncr=N00.94+0.1(ds-dw)=100.94-0.1(11-3.5)=16.59/16.5=0.550.6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43,得其折减系数为:1/3; 在18m处Ncr=N00.94-0.1(ds-dw)=100.9+0.1(18-3.5)=23.518/23.5=0.77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43,得其折减系数为2/3, 所以: Quk=40.4(226+6.530+7.536252)+32000.42=1153.6kN 考虑液化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RaE=Quk/2=1153.6/2=576.8kN 14. ,当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时,单桩竖向肮震承载力设计值约为( )。A.246kNB.340kNC.398kND.425kN答案:B当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时,应扣除液化土层的全部摩阻力及桩承台下2m深度范畴内非液化土的桩周摩阻力。 Quk=40.4(20+6.50+7.50+252)+32000.42=678.4kN 考虑液化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为: RaEQuk/2=678.4/2=339.2kN 某一建筑物按抗震要求为乙类建筑,条形基础宽度b=2.0m,埋深d=2.0m,地基剖面如图9-1,基础底面下各层土的厚度、土性指标等见表9-2,荷载按地震效应组合计算,作用在基础顶面的竖向荷载标准值Fk=450kN。 表9-2 土层名称 土层厚度(m) (KN/m3) e IL fak(kPa) Ncr ILE 黏性土 18.0 0.82 0.70 200 0 粉土 5 17.0 0.90 150 6.3 7 粉砂 3 17.5 0.90 8.2 5 细砂 2 18.0 0.90 9.5 3 黏土 3 18.5 0.75 0 试回答下列问题: 15. 进行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地基土的抗震承载力是 。A.315kPaB.300kPaC.295kPaD.280kPa答案:C持力层为黏性土层,其fak=200kPa,则经深宽修正后有: fa=fak+b(b-3)+dm(d-0.5) =200+0+1.018.0(2-0.5) =227kPa 则地基承载力faE=afa=1.3227=295kPa。 16. 根据建筑物性质和对地基液化判别,应采取( )抗液化措施。A.部分消除液化沉陷,或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B.全部消除液化沉陷,或部分消除液化沉陷且对基础和上部结构处理C.全部消除液化沉陷D.可不采取措施答案:B液化指数ILE=7+5+3=15,地基的液化等级为中等,根据乙类建筑抗液化措施,应选B。17. 对液化土层进行砂石桩挤密处理,砂石桩直径400mm,正方形排列,要求将孔隙比从0.9降低到0.7,则砂石桩间距为( )。A.1.2mB.15mC.1.68mD.2.1 m答案:A由已知条件有e0=0.9,e1=0.7,d=0.4m,=1.1,则对于正方形排列的砂百桩的间距s为: 若在案例10题中桩顶面处设置桩箱基础,如图9-5所示,各类参数均一样,作用于箱基顶部的竖向荷载F+G=80000kN,总桩数n=350根,结构总水平地震力产生的力矩设计值为M=40000kNm,边桩中心距中心轴xmax=5.6m,=2800m2,8度地震区,类场地,结构自振周期T=1s,土的阻尼比=0.05。根据以上条件, 试回答下列问题: 18. 对桩基础竖向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按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时,验算式左右两端数据与( )相近。A.Nmax=309kN1.2R=692kNB.Nmax=309kN1.2R=941kNC.Nmax=428kN1.2R941kND.Nmax=428kN1.2R=692kN答案:A桩承受全部地震作用时,边桩竖向力为: 19. 对桩基础竖向抗震承载力进行验算,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旧时,验算式左右两端数据与( )相近。A.Nmax=249kN1.2R692kNB.Nmax=249kN1.2R407kNC.Nmax=309kN1.2R692kND.Nmax=428kN1.2R941kN答案:B当地震作用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10%采用时: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第一组类场地特征周期Tg=0.35s。 地震影响系数和a=0.1amax二者比为: 因此,由地震作用产生的倾覆力矩M应减小3.89倍: M=40000/3.89=10282.8kNm =249kN1.2R=1.2339.2=407kN 某一场地地层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及新近沉积层,地下水位埋深2.8m,当地地震烈度为8度(N0=10),岩土工程勘察钻孔深度为15m。土层由上而下分为5层: 粉细砂,稍湿,饱和,松散,层厚h1=3.5m; 细砂,饱和,松散,层厚h2=3.7m; 中-粗砂,稍密-中密,层厚h3=3.2m; 粉质黏土,可塑一硬塑,层厚h4=3m; 粉土,硬塑。 现场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结果如表9-1所示: 表9-1 编号 1 2 3 4 5 6 7 深度(m) 2.152.45 3.153.45 4.154.45 5.655.95 6.656.95 7.657.95 8.658.95 实测N 6 2 2 4 8 13 18 根据此勘察结果,试回答以下问题: 20. 判别此地基是否会液化?( )A.会液化B.不会液化C.液化与不液化均有可能D.难以判断答案:A初步判别 a从地质年代判别:此场地为第四纪全新世冲积层及新近沉积层,在第四纪全更新世之后,因此不能判别为液化土。 b场地表土即为粉细砂,地下水埋深dw=2.80m,上覆非液化土层即dw=2.80m。对于烈度8度区的砂土,特征深度d0=8m。 d0+db-2du=2.8 d0+db-3dw=2.8 d0+dw=5.61.5d0+2db-4.5=1.58+22-4.5=11.5 都不符合要求,故需进一步进行判别。 标准贯入试验法判别 a深度2.152.45m处:位于地下水位(dw=2.8m)以上;因此不会液化。 b深度3.153.45m处:N0=10,ds=3.30m,c=3,则标准贯入临界锤击数 Ncr=N00.9+0.1(ds-dw) =100.9+0.1(3.3-2.8) =9.5N2,为液化土。 C同理,对于其余各点有: 深度4.154.45m处:Ncr=10.5N2,为液化土。 深度5.655.95m处:Ncr=12N=4,为液化土。 深度6.656.95m处:Ncr=13.0N8,为液化土。 深度7.657.95m处:Ncr=14.0N13,为液化土。 深度8.658.95m处:Ncr=15.0N18,为不液化土。 21. 若为液化土,液化等级是( )。A.不液化B.轻微C.中等D.严重答案:D计算液化指数ILE:n=5,d1=1.0m,w1=10;d2=1.25m,w2=10;d3=1.25m,w3=9.2;d4=1.0m,w4=8.20;d5=1.0m,w5=7.20。将以上数据代入ILE的表达式: 液化等级判别:ILE=29.315,为严重液化等级。 问题:22. 某场地为8度地震区,场地类别为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甲与建筑物乙的结构自振周期甲为0.3s,乙为0.45s,阻尼比=0.05,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如果建筑物甲和乙的地震影响系数分别以a1和a2表示,则地震影响系数a/a的值是( )。A.1.25B.1.6C.1.68D.2.02答案:A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5142可知: 特征周期值Tg0.35s,由GB 500112001中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可知: 当0.1TTg时,a=2max 当TgT5Tg,a2max 阻尼比=0.05,曲线下降段的衰减系数为: 因为: 0.1T=0.3Tg=0.35, a1=amax; Tg=0.35T0.455Tg1.75 所以:a1/a2=1.25 选A。 问题:23. 有一工程的结构自振周期T=1.0s,阻尼比为0.05,8度地震区,设计分组为第一组。场地分布依次为:03m为杂填土,剪切波速vs=165m/s;36m为黏性土,vs=160m/s;610m为细砂,vs=180m/s;1016.5m为卵石,vs=300m/s;16.521m为基岩,vs=600m/s,试据此计算地震影响系数a与 最为接近。A.0.024B.0.036C.0.062D.0.102答案:C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l一2001)第414条,建筑场地覆盖层厚度按地面至剪切波速大于500m/s的土层顶面的距离确定,其值为16.5m。 计算等效剪切波速: vse=d0/t 式中vse土层等效剪切波速; d0计算深度(m)取覆盖层厚度和20m两者的较小值,d0=16.5m; t剪切波在地面至计算深度之间的传播时间; d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厚度; vsi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土层的剪切波速; n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的分层数。 所以 vse=16.5/0.081=203.7m/s 根据覆盖土层的厚度和等效剪切波速,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416,场地类别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表5141和表5142,对于8度地震区、类场地和设计地震第一组可知,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amax=0.16,特征周期Tg=0.35s。 按此规范图515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知(阻尼比=0.05): a=(Tg/T)2amax 所以 a=(0.35/1)0.910.16=0.062 有一条形基础,埋深1.5m,基底下为粉土层,粉土黏粒含量为6%,其下为粉砂层,再往下为黏土层,地下水位在地表下4.0m,该建筑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标准贯入试验深度及标贯击数N见图9-6,试问答下列问题: 图9-6 24. 该场地地基液化指数ILE与 最为接近。A.3B.12C.15D.20答案:D计算地面下15m深度范围内液化判别标准贯入击数临界值: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第434条 地表下1.5m处位于地下水位之上,属于非液化土。 d1=4.0m,粉土: d2=6.0m,粉土: d3=9.0m,粉砂: d4=12.0m,粉砂: 由于d1、d2、d3和d4深度处实测N值均小于临界值Ncr,应判为液化土层。 计算标准贯入试验深度: di为第i点代表的土层厚度,可采用与该标准贯入试验点相邻上、下两标贯试验点深度差的一半,但上界不高于地下水位深度,下界不深于液化深度。 4m处, 4+(5-4)/2=4.5m; 6m处, 54-(7-5)/2=6m; 9m处, 7+(10.5-7)/2=8.75m; 12m处, 10.5+(14-10.5)/2=12.25m。 计算第i土层单位土层厚度的层位影响权函数值Wi: 若判别深度为15m,当该层中点深度不大于5m时应采用10,等于15m时应采用零值,515m时应按线性内插法取值。 4m处(该层中点深度4.5m), W=10/m; 6m处(该层中点深度6m), W=9/m; 9m处(该层中点深度8.75m), W=6.25/m; 12m处(该层中点深度12.25m), W=2.75/m。 计算各土层厚度: 第一层厚度:5-4=1m; 第二层厚度:7-5=2m; 第三层厚度:10.5-7=3.5m; 第四层厚度:14-10.5=3.5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