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目录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预览前15页/共45页)
编号:135185983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143.24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1-06-30
上传人:爱****睛
认证信息
个人认证
刘**(实名认证)
四川
IP属地:四川
12
积分
- 关 键 词:
-
公路工程
注册土木工程师
注册
土木工程师
- 资源描述:
-
公路工程 注册土木工程师,公路工程,注册土木工程师,注册,土木工程师
- 内容简介:
-
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密押资料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二)注册土木工程师考试密押资料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二)专业案例分类模拟题地震工程(二)案例模拟题问题:1. 场地地层情况如下: 06 m淤泥质土,vs=130 m/s,fak=120 kPa; 68 m粉土,vs=150 m/s,fak=140 kPa; 815 m密实粗砂,vs=420 m/s,fak=300 kPa; 15 m以下,泥岩,vs=1 000 m/s,fak=800 kPa。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其场地类别应为 。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Vs3/Vs2=420/150=2.82.5 覆盖层厚度为8 m,d0v=8 m。 计算厚度取20 m与8 m的较小值,即d0=8 m。 等效剪切时波速vse。 A场地类别为类。 问题:2.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12 m,黏土,IL=0.70,fak=120 kPa;vs=130 m/s; 1222 m,粉质黏土,IL=0.30,fak=210 kPa;vs=260 m/s; 22 m以下,泥岩,强风化,半坚硬状态,fak=800 kPa;vs=900 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建筑场地类别应确定为 。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覆盖层厚度d0v为22 m,(vs500 m/s土层顶面)。 计算厚度取20 m与覆盖层厚度的较小值,d0=20 m。 等效剪切波速vse。 场地类别为类。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3 m黏土,vs=150m/s; 318 m砾砂;vs=350m/s 1820 m玄武岩,vs=600m/s; 2027 m黏土,vs=160m/s; 2732 m黏土vs=420m/s; 32 m以下,泥岩,vs=600m/s。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 3. 场地覆盖层厚度为 。A.20 mB.25 mC.27 mD.30 m答案:B4. 等效剪切波速为 。A.234.5 m/sB.265.4 m/sC.286.4 m/sD.302.2 m/s答案:C5. 场地类别为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1场地覆盖层厚度d0v vsi500 m/s的土层顶面埋深为32 m。 ,该层火山岩应从覆盖层厚度中扣除。 取d0v=32-2=30(m)。 2等效切波速vse 计算深度d0=20 m,但火山岩硬夹层不应计入,所以 3场地类别 vse=286.4 m/s, d0v=30 m 场地类别为类场地。 问题:6. 某丁类建筑场地勘察资料如下: 03 m淤泥质土,fak=130 kPa; 315 m黏土,fak=200 kPa; 1518 m密实粗砂,fak=300 kPa; 18 m以下,岩石。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该场地类别为 。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各岩土层剪切波速按经验及表413取值如下: vs1=150 m/s,vs2=250 m/s,vs3=280 m/s,vs4=500 m/s。 取覆盖层厚度d0v=18 m。 取计算深度d0=18 m。 等效剪切波速值vse 场地类别: d0v=18 m,vse=228.7 m/s 场地类别为类场地。 问题:7.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2.0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4.0 m,黏土,IL=0.4,vs=160 m/s; 4.010.0 m,中砂土,中密,vs=220 m/s; 1016 m,含砾粗砂,中密,vs=280 m/s; 16 m以下,泥岩,中等风化,vs=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其场地类别应为 。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覆盖层厚度为16 m。 平均剪切波速vsm。 场地土类型。 vsm=233.8场地土为中软场地土。 场地类型。 中软场地土,d0v=16 m,场地为类场地。 某水工建筑物基础埋深为5 m,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3 m黏土,I1=0.5,vs1=50 m/s 312 m密实中砂,vs2=340 m/s; 12 m以下基岩,vs3=800 m/s。 按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DL50732000)。 8. 平均剪切波速为 。A.150 m/sB.245 m/sC.292.5 m/sD.340 m/s答案:D9. 场地类别为 。A.类B.类C.类D.类答案:B解析 覆盖层厚度为12 m。 平均剪切波速vsm(自建基面至12 m)。 场地土类型。 vsm=340 m/s,场地土为中硬场地土。 场地类型。 中硬场地土,d0v=12 m,场地类别为类。 问题:10.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3 m黏土,I1=0.4,fak=180 kPa; 35 m粉土,黏粒含量为18%,fak=160 kPa; 57 m细砂,黏粒含量15%,中密,fak=200 kPa;地质年代为Q4; 79 m密实砂土,fak=380 kPa,地质年代为Q3; 9 m以下为基岩。 场地地下水位为2.0 m,基础埋深为2.0 m,位于8度烈度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进行初步判定,不能排除液化的土层有 。 A.一层B.二层C.三层D.四层答案:A解析 Q3及其以前的土层7度、8度不液化,因此可排除第层。 第层为普通黏土层,不液化。 第层为粉土层,8度烈度,黏粒含量大于13%,不液化。 第层为砂土,不考虑黏粒含量,且地质年代为Q4,晚于Q3,应按地下水位及非液化土层厚度进行初步判定。 a非液化土层厚度du=3+2=5(m) bd0+db-2=8+2-2=8du cd0+db-3=8+2-3=7dw d1.5d0+2db-4.5=1.58+22-4.5=11.5 du+dw=5+2=7.0(m) du+dw1.5d0+2db-4.5 不能排除该土层液化,需进一步判别。 问题:11. 某8度烈度区场地位于全新世一级阶地上,表层为可塑状态黏性土,厚度为5 m,下部为粉土,粉土黏粒含量为12%,地下水埋深为2 m,拟建建筑基础埋深为2.0 m,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初步判定场地液化性为 。A.不能排除液化B.不液化C.部分液化D.不能确定答案:A解析 场地位于全新世一阶地上,地质年代为Q4,不能排除液化。 8度烈度,粉土的黏粒含量为12%,不能排除液化。 按非液化土层厚度du及地下水位判别。 d0+db-2=7+2-2=7du=5 d0+db-3=7+2-3=6dw=2 1.5d0+2db-4.5=1.57+22-4.5=10du+dw=7 该土层初判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 问题:12. 某砂土场地建筑物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规定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拟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0 m,地层资料如下:05 m,黏土,可塑状态;5 m以下为中砂土,中密状态。地下水位为4.0 m,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标准贯入记录如下表所示: 测试点深度 9 11 13 15 17 18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 12 10 15 16 20 30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对场地的砂土液化性进行复判,该场地的6个测试点中液化的有 个点。A.5B.4C.3D.2答案:B解析 浅基础埋深为2.0 m,符合第421条规定,判别深度为15 m,标准贯入锤击数基准值为N0=12。 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 比较Ncr及N63.5可知,9 m、11 mm、13 m、15 m四个测试点均液化,而17 m及18 m已超过判定深度,可不判别。 问题:13. 某民用建筑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5 m,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下水位埋深为3.0 m,地层资料如下: 010 m黏土,I1=0.35,fak=200 kPa; 1025 m砂土,稍密状态,fak=200 kPa。 标准贯入资料如下表所示。 测试点深度/m 12 14 16 18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 8 13 12 17 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判定,在4个测试点中液化点为 个。 A.1B.2C.3D.4答案:A解析 判别深度为20 m。 临界锤击数Ncr 比较N63.5与Ncr可知,12 m处液化,其余点不液化。 问题:14. 长春市某可不进行上部结构抗震验算的民用建筑拟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0 m,场地地下水埋深3.0 m,ZK-2钻孔资料如下:04.0 m为黏土,硬塑状态,4.0 m以下为中砂土,中密状态,标准贯入试验结果如下表所示。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要求,该场地中ZK-2钻孔的液化指数应为 。 ZK-2钻孔标准贯入试验记录表 标准贯入点深度 6 8 10 12 16 18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 5 5 6 7 12 16A.20.8B.28.2C.35.7D.45.4答案:A解析 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10)第421条,判别深度至15 m。 长春市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g,设防烈度为7度,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N0为7击,调整系数为0.8。 设计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Ncr 该4个点均为液化点。 计算土层的上下界面及中心点位、土层厚度等。 标准贯入点深度ds/m 6 8 10 12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Ni 5 5 6 7 临界标准贯入击数Ncri 7.4 8.6 9.6 10.4 i点代表土层上界 4 7 9 11 i点代表土层下界 7 9 11 15 i点代表土层中心点 5.5 10 15 i点代表土层厚di/m 3 2 2 4 权函数的确定: ds=6 m时,对5 m以上取权函数为10,对5 m以下,中心点为6 m,。 ds=8 m时: ds=10 m时: ds=12 m时: 计算液化指数I1E: 问题:15. 某民用建筑场地位于吉林省松原市,场地中某钻孔资料如下表所示。 土层编号 土层埋深/m 土层名称 测试点深度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Ni 地质年代 黏粒含量 备注 1 0.08.0 黏土 2.0 10 Q4 25% 4.0 11 6.0 13 2 8.010.0 粉土 8.5 9 Q4 14% 9.5 8 3 10.017.0 中砂土 12 10 Q4 6.2% 14 11 16 12 4 17.025 粗砂土 18 12 Q3 2% 20 16 地下水位埋深4.5 m,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4.0 m。基础宽度2.0 m。 该钻孔的液化指数ILE应为 。 A.4.4B.4.9C.5.4D.11.2答案:D解析 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一2010)计算如下。 进行液化初判。 第4层粗砂土为Q3,可判为不液化。 查附录A得松原市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第2层粉土层的黏粒含量为14%,可判为不液化。 对第层中砂土,查表433得d0=8,则有 du=8+2=10;d0+db-2=8+4-2=10 公式(4331)不成立。 dw=4.5 m;d0-db-3=8+4-3=9 公式(4332)不成立。 du+dw=10+4.5=14.5;1.5d0+2db=4.5=1.58+24-4.5=15.5;公式(4333)不成立。 初步判别不能排除层的液化可能性,需进一步判别。 进行液化复判: 判别深度取20 m,N0取12,取0.8。 三个点均液化 三个测试点代表的土层上界、下界、中心点位置及厚度: 测试点深度/m 代表的土层上界/m 代表的土层下界/m 土层中心点埋深/m 土层厚度/m 12 10 13 11.5 3 14 13 15 14 2 16 15 17 16 2 权函数wi的计算: ds=12 m时: ds=14 m时: ds=16 m时: 计算液化指数I1E。 问题:16.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一级阶地上,阶地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组成,表层05 m为亚黏土,下部为亚砂土,亚砂土中黏粒含量为14%,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3(JTJ 0041989)有关要求,对该场地进行地震液化初步判定的结果应为 。A.液化B.不液化C.需考虑液化影响D.不确定答案:B解析 亚砂土黏粒含量百分率为14%,而8度烈度区亚砂土不发生液化的黏粒含量为13%,该亚砂土层可判为不液化。 问题:17. 某公路工程位于河流高漫滩上,地质年代为第四系全新统,地质资料如下:08.0 m,亚黏土,8.016.0 m砂土,黏粒含量为14%,稍密,16 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埋深为2.0 m,地震烈度为8度,该场地液化初步判别结果为 。A.液化B.需考虑液化影响C.不液化D.不考虑液化影响答案:D解析 地质年代晚于Q3,需考虑液化影响。 砂土,不可用黏粒含量进行初判。 du=8.0 m,dw=2.0 m,查图222(b)知,该土层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问题:18. 某桥址位于一级阶地上,表层02 m为亚黏土,u=19 kN/m3,210 m为中砂土,黏粒含量微量,10 m以下为卵石土。桥址区地震烈度为8度,地下水位为3.0 m,标准贯入记录如下。 测试点埋深 3 6 9 实测标准贯入锤击数 12 13 14 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相关要求,三个测试点中有 个点可能发生液化。A.0B.1C.2D.3答案:D解析 计算0。 0=udw+d(ds-dw) 3.0 m处,0=(192+181.0)+20(3-3)=56(kPa) 6.0 m处,0=(192+181)+20(6-3)=116(kPa) 9.0 m处,0=(192+181.0)+20(9-3)=176(kPa) 计算e。 e=udw+(d-10)(ds-dw) 3.0 m处,e=(192+181.0)+(20-10)(3-3)=56(kPa) 6.0 m处,e=(192+1810)+(20-10)(6-3)=86(kPa) 9.0 m处,e=(192+181)+(20-10)(9-3)=116(kPa) 计算地震剪应力强度折减系数Cv。 3.0 m、6.0 m、9.0 m处Cv分别为:0.986、0.958、0.920。 黏粒含量修正系数。 标准贯入锤击数修正系数Cn。 按插值法查表2231得 ds=3.0 m时,Cn=1.32 ds=6.0 m时,Cn=0.99 ds=9.0 m时,Cn=0.79 计算实测的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 ds=3 m时:N1=CnN63.5=1.3212=15.8 ds=6 m时,N1=0.9913=12.9 ds=9 m时,N1=0.7914=11.1 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Kn=0.2, ds=3.0 m时, ds=6 m时, ds=9 m时, 比较N1与Nc可知三个测试点均液化。答案(D)正确。 问题:19. 某公路小桥场地地下水埋深为1.0 m,场地由中砂土组成,黏粒含量约为零,场地位于9度烈度区,在4.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测得锤击数为23击,该测试点处砂层内摩擦角折减系数应为 。 (A) 0 (B) (C) (D) 1 答案:B解析 计算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场地烈度为9度,水平地震系数为:Kh=0.4,测试点埋深ds=4 m,Cv=0.976 总上覆压力0。 0=uds+d(ds-dw)=181+20(4-1)=78(kPa) 有效覆盖压力e e=udw+(d-10)(ds-dw)=181+(20-10)(4-1)=48(kPa) 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计算实测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 0=78 kPa,Cn=1.17 N1=CnN63.5=1.1723=26.9 液化抵抗系数C。 折减系数。 ds=4.0 m,Ce=0.97,查表224得 问题:20. 某公路工程场地资料如下: 08 m黏土,硬塑,Il=0.4; 814 m中砂土,稍密; 14 m以下为基岩。 第层中砂土为液化砂土层,实测的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及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分别见下表。 测试点深度ds/m 9 11 13 实测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 7.1 10.3 11.4 修正液化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 12.8 13.6 15.4 地下水位埋深为4.0 m,采用桩基础,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计算桩侧阻力时,砂层的平均折减系数为 。 (A) (B) (C) (D) 答案:B解析 计算液化抵抗系数Ce。 ds=9.0 m时, ds=11.0 m时, ds=13.0 m时, 各测试点折减系数。 ds=9.0 m时,=0 土层侧阻力平均折减系数取加权平均值。 某公路工程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地下水位为5.0 m,地质资料见下表: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层底埋深/m 土层深度/m 标准贯入点深度ds/m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N63.5 重度/(kN/m3) 黏粒含量 时代 备注 1 亚黏土 05 5 4 13 19 24% Q4 2 细砂土 510 5 8 8 20 8% Q4 3 亚砂土 1015 5 13 16 20 16% Q4 4 中砂土 1520 10 18 27 20 5% Q3 按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1989) 21. 可能发生液化的土层有 层。A.1B.2C.3D.4答案:A22. 第2层的液化折减系数为 。 A. 0 B. C. D. 答案:C解析 进行液化初判。 第4层中砂土地质年代为Q3,可判为不液化。 第3层亚砂土的黏粒含量为16,8度烈度可判为不液化。 第2层细砂土按du=5.0 m,dw=5.0 m,查图222(a),需考虑液化影响,应进行复判。 进行液化复判。 8度烈度,Kh=0.2 测试点埋深为8.0 m,Cv=0.935 黏粒含量Pc=8 =1-0.17(Pc)1/2=1-0.1781/2=0.52 总上覆压力0=195+20(8-5)=155(kPa) 有效上覆压力e=195+(20-10)(8-5)=125(kPa) 修正液化临标准贯入锤击数Nc 标准贯入锤击数的修正系数Cn 实测修正标准贯入锤击数N1 N1=CnN63.5=0.858=6.8 N1Nc,第2层细砂土液化液化土层为1层。 液化折减系数。 抵抗系数Ce 折减系数 问题:23. 某水工建筑物场地位于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上,该地区地震烈度为9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40g,蓄水后场地位于水面以下,场地中05.0 m为黏性土,5.09.0 m为砂土,砂土中大于5 mm的粒组质量百分含量为31%,小于0.005 mm的黏粒含量为13%,砂土层波速测试结果为vs=360 m/s;vs=160 m/s;9.0 m以下为岩石。该水工建筑物场地土的液化性可初步判定为 。A.有液化可能性B.不液化C.不能判定D.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答案:D解析 地质年代为全新流Q4,晚于Q3;小于5 mm的颗粒含量大于30%,因此按小于5 mm的颗粒含量进行判别。 黏粒含量为13%,换算后为 9度烈度,黏粒含量小于20%,不能排除液化。蓄水后土层位于水位以下,不能排除液化。 vsvst 初判不能排除液化可能性。 问题:24. 某水库场地由少黏性土组成,土层厚度为4.0 m,=1 9.5 kN/m3;Gs=2.70;W=28.0;Wp=19.0;WL=30.o;c=18%;地下水位为0.5 m,蓄水后地面位于水位以下,4.0 m以下为强风化泥岩,该场地土的液化性为 。A.液化B.不液化C.不能判定答案:A解析 IL0.75;Wu0.90,少黏性土液化。 问题:25. 某非均质土坝中局部坝体采用无黏性土填筑,土料比重为Gs=2.68,最大孔隙比emax=0.98;最小孔隙比emin=0.72,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为不使坝体发生液化,土料的压实系数应不低于 。A.0.92B.0.94C.0.96D.0.98答案:C解析 8度烈度,(Ds)cr75,即 问题:26. 某水工建筑场地位于8度地震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受近震影响,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土黏粒含量为3%,地下水埋深为1.0 m,正常工作时场地将做2.0 m厚的黏土防渗铺盖,地表位于水位以下,勘察工作中标准贯入试验记录如下表所示: 标准贯入测试点埋深 3 6 9 实测标准贯入击数N63.5 15 15 18 该场地3个测试点中有 个为液化点。A.0B.1C.2D.3答案:B解析 校正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63.5。 ds=9.0 m时, 临界标准贯入锤击数Ncr ds=3.0 m时: ds=6.0 m时: ds=9.0 m时: 比较N63.5与Ncr知,ds=6 m及ds=9 m时不液化,ds=3.0 m时液化。 问题:27. 某水工建筑物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主要受近震影响,地下水埋深为2.0 m,工程正常运行后,在地表铺设2.0 m的防渗铺盖,且地面位于水库淹没区,地质资料如下表所示,该场地中共有 层土为液化土层。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层面埋深/m 层厚/m 标准贯入点埋深/m 实测标贯击数N63.5 重度/(kN/m3) 密度/(g/cm3) 含水量 5mm的颗粒含量 0.005mm的颗粒含量 液限 塑限 地质年代 剪切波速/(m/s) 1 黏土 05 5 3 12 19 2.71 33.2% 0 38% 36% 17% Q4 2 少黏性土 57 2 6 9 19.5 2.70 29.2% 0 21% 28% 19% Q4 3 中砂土 710 3 8 15 20 2.70 25.9% 2% 3% Q4 258 4 粗砂土 1013 3 11 16 20 2.70 25.9% 5% 3% Q4 426 5 卵石土 1315 2 14 18 20 2.70 25.9% 73% 0 Q4 6 砾砂 1522 7 17 17 20 2.70 25.9% 42% 0 Q3 7 页岩 22以下A.3层B.2层C.1层D.0层答案:C解析 进行液化初判。 第6层砾砂层地质年代为Q3,可判为不液化。 第一层为黏土层,Ip=36-17=1915,不液化。 第二层少黏性土黏粒含量为21%,大于18%,可判为不液化。 第5层卵石土中小于5 mm的颗粒百分含量为27%,小于30%,可判为不液化。 对第3层中砂土KH=0.2 rd=1.0-0.01z=1.0-0.018.5=0.915 vs3vst3,需进一步判定。 对第4层粗砂土 rd=1.1-0.02z=1.1-0.0211.5=0.87 vs4vst4,可判为不液化。 对第3层中砂土进行液化复判。 ds=8.0,ds=8+2=10.0 dw=2.0,dw=0 N63.5Ncr,土层液化。 问题:28. 某场地为类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建筑物自震周期为1.6 s,阻尼比为0.05,多遇地震条件下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A.0.04B.0.05C.0.06D.0.07答案:D解析 Tg=0.40g TgT5Tg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为曲线下降段,(=0.05)max=0.24 问题:29. 某建筑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按多遇地震考虑,场地类别为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7,自震周期为0.08 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A.0.06B.0.07C.0.09D.0.10答案:D解析 max=0.12 Tg=0.35s T=0.080.1,曲线为直线上升段 问题:30.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场地类型为类,建筑物阻尼比为0.06,自震周期为2.5 S,该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A.0.04B.0.05C.0.17D.0.20答案:D解析 Tg=0.45+0.05=0.50(s) max=0.9 ,曲线位于曲线下降段终点亦即直线下降段起点。 吉林省松原市某民用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05 m粉土,fak=150 kPa,vs1=180 m/s; 512 m中砂土,fak=200 kPa,vs2=240 m/s; 1224 m粗砂土,fak=230 kPa,vs3=310 m/s; 2445 m硬塑黏土,fak=260 kPa,vs4=300 m/s; 4560 m的泥岩,fak=500 kPa,vsm=520 m/s。 建筑物采用浅基础,埋深2.0 m,地下水位2.0 m,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8s,该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 31. 进行第一个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A.0.02B.0.04C.0.06D.0.08答案:B32. 进行第二阶段设计时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A.0.15B.0.20C.0.23D.0.25答案:C解析 判断场地类型。 d0v=45 m,d0=20 m 查表416,场地类别为类。 max与Tg。 查附录A第A06条,松原市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max=0.16,Tg=0.35 S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max=0.90,Tg=0.35+0.05=0.40 S 计算地震影响系数 第一阶段设计(多遇地震条件下) 曲线在直线下降段 =0.20.9-0.02(T-5Tg)max=0.20.9-0.02(1.8-50.35) 0.16=0.0370.04 第二阶段设计(罕遇地震条件下) TgT5Tg 曲线在曲线下降段 问题:33. 某公路工程场地由密实细砂组成,场地中一小桥结构自振周期为1.2 S,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 。A.0.3B.0.6C.0.9D.1.2答案:C解析 密实细砂为类场地土 问题:34. 某公路工程结构自振周期为0.07 s,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亚黏土,硬塑,fak=180 kPa,厚度为5.0 m; 砂土,密实,fak=300 kPa,厚度为10 m; 卵石土,密实,fak=600 kPa,厚度为7.0 m; 22 m以下为基础。 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 。 A.1.65B.1.78C.1.88D.2.00答案:C解析 T0.1s,在直线上升段 =12.5T+1=12.50.07+1=1.8751.88 问题:35. 某场地05 m为硬塑黏土,vs=150 m/s,=18.5 kN/m3,515 m为中砂,vs=270 m/s,=18 kN/m3,15 m以下为强风化泥岩,拟建桥梁自振周期为1.2s,地下水位为0.5 m,其动力放大系数应为 。A.0.35B.0.41C.0.55D.0.65答案:B解析 1=1-e-6.6(101355-300)10-41.0 2=e-0.916(15-5)210-3=0.91 =0.61+0.42=0.61+0.40.91=0.964 Tg=0.7-0.5=0.7-0.50.964=0.218(s) k=0.9+0.1=0.9+0.10.964=0.996 问题:36. 某水闸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场地类型为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6 s,其反映谱值为 。A.1.1B.1.2C.1.3D.1.4答案:B解析 Tg=0.3s,max=2.25 问题:37. 某重力坝位于8度烈度区,场地类别为类,结构基本自振周期为0.08 s,其设计反映谱值应为 。A.1.6B.1.8C.2.0D.2.2答案:B解析 Tg=0.3,max=2.0 问题:38. 某类土质场地位于7度烈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 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考虑多遇地震影响,场地中有一突出台地,台地高15 m,台地顶、底边缘水平投影距离为25 m,建筑物距台地最小距离为30 m,建筑物阻尼比为0.05,自震周期为1.3 s,该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为 。A.0.04B.0.05C.0.06D.0.07答案:B解析 不考虑地形影响时的地震影响系数。 max=0.12,Tg=0.35s TgT5Tg,曲线为曲线下降段 不利地段对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 =1+1.00.4=1.4 =1.40.037=0.05 问题:39. 某民用建筑位于岩质坡地顶部,建筑场地离突出台地边缘的距离为50 m,台地高10 m,台地顶底的水平投影距离为15 m,该局部突出地形顶部的地震影响系数的放大系数应为 。A.1.0B.1.1C.1.2D.1.4答案:B解析 ,取=0.3 =1+=1+0.30.2=1.061.1 问题:40. 某建筑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g,考虑多遇地震影响,建筑物阻尼比为0.05,结构自震周期为1.2 s,采用浅基础,基础埋深为2 m,基础宽度为2.6 m,非液化黏土层位于06 m,承载力特征值为250 kPa,液化粉土层位于612 m,承载力特征值为120 kPa,基础底面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的压力为220 kPa,该场地粉土层震陷量的估算值为 m。A.0.14B.0.24C.0.34D.0.50答案:B解析 0.44d1=0.4412=5.28 m2.6 m,取B=5.28m k值为 修正系数为 d=d0+db-2=7+2-2=7(m) 问题:41. 某民用建筑采用片筏基础,埋深为4.0 m,宽度为10 m,自03 m为黏性土,310 m为液化砂土,相对密度Dr=0.60,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时的基底压力为160 kPa,该建筑物地震时的液化震陷量为 。A.0.2 mB.0.4 mC.0.6 mD.0.8 m答案:C解析 0.44d1=0.4410-4.4(m)10(m),取B=10 m =1,S0=0.15 问题:42. 某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5.0 m黏性土,可塑,vs=180 m/s; 512 m粗砂土,中密,vs=210 m/s; 1220 m砾砂,中密,vs=240 m/s; 2025 m卵石土,中密,vs=360 m/s; 25 m以下花岗岩。 该场地土的卓越周期为 。 A.0.33B.0.43C.0.53D.0.63答案:B解析 问题:43. 某场地地质勘探资料如下: 黏土06 m,可塑,vs=160 m/s; 砂土68 m,中密,vs=270 m/s; 砾砂811 m,中密,vs=380 m/s; 花岗岩,11 m以下,中风化,vs=800 m/s。 该场地的卓越周期为 。 A.0.1 SB.0.2 SC.0.4 sD.0.8 S答案:B解析 问题:44.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砂层厚10.0 m,10.0 m以下为卵石土,在6.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实测值为16击,地下水埋深为2.0 m,拟采用打入式桩箱基础,正方形布桩,桩径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桩数为51119=6069根,场地处于8度烈度区,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为0.30 g,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相关要求,打桩后桩间土的液化性应判定为 。 (A) 液化 (B) 不液化 答案:B解析 临界锤击数Ncr 打桩后标准贯入锤击数。 N1=16+1000.0625(1-e-0.316)=22.2 N1Ncr打桩后桩间土不液化。 问题:45. 某民用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20g,07 m为中砂土,松散,7 m以下为泥岩层,采用灌注桩基础,在5.0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为10击,地下水埋深为1.0 m,该桩基在砂土层中的侧摩阻力应按 进行折减。A.0B.1/3C.2/3D.1答案:B解析 临界锤击数Ncr 折减系数。 问题:46. 某民用建筑场地地层资料如下: 08 m黏土,可塑; 812 m细砂土,稍密; 1218 m泥岩中风化。 地下水位2.0 m,在9 m及11 m处进行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分别为5和8,场地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1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采用打入式桩基础,桩截面为250 mm250 mm,桩距为1.0 m,砂土层侧摩阻力为40 kPa,进行桩基抗震验算时砂土层的侧阻力宜取 kPa。 A.13B.20C.27D.40答案:C解析 临界贯入击数Ncr。 打桩后的标准贯入锤击数N1。 9.0 m处N1=5+1000.0625(1-2.718-0.35)=9.9 11.0 m处N1=8+1000.0625(1-2.718-38)=14.3 折减系数。 9.0 m处的折减系数1 11.0 m处的折减系数2 2=1 土层加权平均折减系数 抗震验算时砂层的侧阻力qs 问题:47. 某建筑场地为砂土场地,06.0 m为粗砂土,6.0 m以下为卵石土,地下水埋深为1.0 m,地表测试粗砂土平均剪切波速为180 m/s,场地位于8度烈度区,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之相关规定,该场地应判定为 场地。 (A) 液化 (B) 非液化 答案:A解析 vs0=95m/s,ds=6 m,c=3 vsvscr,场地液化。 问题:48. 某建筑场地地质资料如下: 07 m,黏土,I1=0.30,fak=200 kPa; 710 m,砂土,中密,fak=220 kPa,在8.0 m处测得vs=230 m/s; 10 m以下基岩。 场地位于7度烈度区,地下水位为3.0 m,该场地中砂土的液化性判定结果应为 。 A.液化B.不液化C.不能判定答案:B解析 vsvscr,砂土层不液化。 问题:49. 某民用建筑场地勘探资料如下: 07 m黏性土,硬塑,Ps=5800 kPa; 710 m砂土,中密,Ps=8700 kPa,Rf=0.5; 10 m以下为基岩,地下水位埋深为2.0 m,场地地震烈度为8度,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判定砂土层的液化性为 。 (A) 液化 (B) 非液化 答案:B解析 w=1-0.065(dw-2)=1-0.065(2-2)=1 u=1-0.05(7-2)=0.75 p=0.6 Psc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